豆瓣8.1,给国内院线观众来点高级货(国内豆瓣国外) 99xcs.com

备受观众期待的颁奖季热门影片《一战再战》于10月17日正式登陆内地大银幕,一场跨越十六年的恩怨纠葛与营救之战正式打响。这是作为美国当代独立电影箭头人物的保罗・托马斯・安德森首部在大银幕与中国观众见面的作品。今日导筒带来本片在温哥华的70 mm胶片版本观影评述。

美国/2025/162分钟/英语

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制片人: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亚当·索姆纳/萨拉·墨菲

编剧: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摄影:保罗·托马斯·安德森/迈克尔·鲍曼

剪辑:安迪·贾尔根森

美术指导:阿尔伯特·西斯内罗斯/梅·米切尔/安德鲁·马克斯·卡恩

音乐:强尼·格林伍德

演员: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西恩·潘/本尼西奥·德尔·托罗/雷吉娜·赫尔/缇雅娜·泰勒/蔡斯·英菲尼迪

电影简介

落魄潦倒的革命者鲍勃终日生活在草木皆兵的偏执状态,他与世隔绝,只和坚韧自立的女儿薇拉相依为命。然而,当鲍勃的宿敌在16年后再度现身,女儿也突然失踪,这位曾经的激进分子仓促踏上了寻女之路,父女二人不得不直面他过往行为种下的恶果。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黑色喜剧公路片的美国政治现状:恐惧作为一种常态

作为可能是北美最受关注的偏向独立电影的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PTA)的这部新作,上映的消息一经传出,就备受瞩目。本片没有去大电影节而直接进行院线上映,也让北美普通观众得以最早大规模地观赏到此片。当然观看这部《一战再战》的最佳形式毫无疑问是Vistavision 35 mm胶片放映,但全世界只有纽约、洛杉矶、波士顿和伦敦四地的观众有幸得以欣赏这一版本。作为生活在温哥华的观众,最佳选择只有70mm胶片与IMAX。于是笔者选择提前场在市内唯一一家可以放映70 mm胶片的Park Theatre观看。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提前场之前知道这部在小规模放映中已经口碑爆棚,Letterboxd上达到了恐怖的4.4/5(当然当时打分样本还只有2万)。提前场当天能容纳300人左右的单厅影院座无虚席,观影过程中全场不断爆发出爆笑,放映完后也全场鼓掌,可以看出大部分观众对于本片的质量相当满意。

几天后,笔者在一个普通的周中晚上在市内的IMAX影厅二刷《一战再战》,影厅除了前几排之外也几乎坐满,虽然上映后《一战再战》票房表现相对于其高昂的成本而言表现不佳,但仍然是PTA目前最卖座的作品。而且从上座率与各评分网站与影评人的普遍高分来看来看,新作在粉丝与独立片影迷中的口碑相当高。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回到影片本身。这是一部非常贴近美国当下政治现实的片子,这种贴近是一种情绪和权力结构上的接近,影片中的美国,极化政治,自由的威胁和生活中的恐惧的常态化,暴力与国家暴力成为街景的一部分,我看过为数不多的PTA作品中没有这部一样如此把握住当下美国时代脉搏的作品。

影片改编的小说创作于1980年代里根保守政治回潮时期,是美国上一个政治撕裂加剧,社会从左翼运动席卷到保守价值占据庙堂的时代,但这一主题放在当下的美国一点不过时,甚至显得更为应景。尤其是在影片上映前夕发生了美国极右翼青年意见领袖在大学校园遇刺事件,这使得影片在上映前就受到了美国部分保守派的批评,指责其“煽动暴力”,而PTA本人在接受访问时则回应:“(查理科克的刺杀)是一场糟糕的谋杀,我不认为这和我电影有关系,我的这部动作喜剧与现实有很遥远的距离,我只是想要给这部虚构的影片多卖一些票。”这一表态不知有几分是真诚表达,几分是在刺杀发生之后美国的清算左翼“暴力”的狂潮下的自保。但在影片中,PTA并置抵抗的所谓“极左”与掌权的白人至上极右的叙事中,加入有趣的关于性别、种族气质与家庭结构的对照。极右一方是“传统”家庭观念、宗教与种族文化的守护者。反对跨种族的亲密关系与通婚,坚持着白人至上的理念。

影片中,这些理念的内在荒谬性成为幽默的来源,有些需要对于北美这几年的政治议题的背景知识才会觉得更加好笑,比如这个白人至上团体中对于用“圣诞快乐”(Merry Christmas)打招呼的可以强调,让我想到特朗普为代表的极右翼势力这几年反复宣称非基督徒在改变美国的文化,越来越多人用“节日快乐”(Happy Holidays)取代圣诞快乐,这些是对基督教文明的威胁云云。而肖恩潘主演的反派一方面极力想要加入这一白人至上组织,因而努力展示着自己的种族纯洁性与男性气质,但另一方面,这种“纯粹男性气质”的非人性让他时刻处于一种拧巴的状态之中,肖恩潘通过扭曲的走路姿势让这种拧巴身体化。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而另一边的左翼革命团体则是一个对于性别种族关系的反写。与刻板印象中非洲裔单亲母亲照顾家庭的形象相反,《一战再战》中需要承担起养育小孩的家庭责任的成为了小李子饰演的白男,他也是一个不够坚定的革命者形象;而与之对应的是非洲裔的女性革命者,成为一个出走的母亲。而女儿是左翼革命团体的继承者,也是在于父亲关系相处中时刻要提醒他性代词they/them的新思想的主体。这些左右团体的对照不像二流电影一样的把白人至上力量当成低智一样的嘲讽,而是达到了一种喜剧讽刺效果和恐怖感的平衡,还呈现出左右内部的代际分野。

除了这些具有复杂性的人物刻画,PTA在影片后半部分的公路片追杀段落的展现更是精彩纷呈。公路片被认为是西部片的延伸。而PTA把追车的戏份放到了起伏的荒漠中,更是展现了一种十足的西部片感。其配乐与镜头设计上与起伏地势的结合,在70mm或IMAX的放映条件上,将悬疑和紧张感渲染到了极致。

当然第二次观看本片以后,在了解了第一遍观看时的悬疑和紧张的部分后,依然能发现本片笔者不喜欢的缺点。其一,大概是对于当代极右的刻画还是太以种族纯洁性作为唯一标准了,虽然这是其内核,但表现形式与1930年代的法西斯是有所区别的,这样的戏剧化和喜剧化处理还是失之于简单。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更大的缺点,还是在本片意识形态的空洞和模糊上,我不同意有些评论认为《一战再战》的特点(或优点)在于对所谓的极左极右各打五十大板,笔者本人的观感还是能明显看到PTA本人对于极右翼的威胁是更加担忧和嘲讽的。但确实PTA在对于左翼革命组织的刻画上的解构是非意识形态化和随意化的。比如对于非洲裔女性抵抗者与跨性别同学有着意志不坚定的刻画,但却没有任何缘由;又比如对于革命组织之间联络暗号的设置,一方面在展现一种形式化的组织纪律最终还是不如组织里个人之间真诚的私人的情感重要,但与此同时,这种由组织内男性由关于性的低俗笑话构成的联系真的是更“人性”的吗?尤其是影片结尾,在看似探讨的大的政治议题下,PTA最终还是回归了家庭作为一种问题的最终解决形式。只是在极右翼当道的当下美国,一战再战的基础,真的可以用这种“人性化”“私人化”“家庭化”的非意识形态立场所取代吗?从这个角度而言,当PTA采访中说“我的这部动作喜剧与现实有很遥远的距离,我只是想要给这部虚构的影片多卖一些票”时,或许不完全是一种自保之词。

作者:Har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