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5年,72岁的梁实秋准备飞往美国处理前妻的遗产诉讼时,突然间一篇关于他与42岁女演员韩菁清的文章《教授与影星的黄昏之恋》让他们一夜之间成为舆论的焦点。
梁实秋和韩菁清的相识源于一次老友聚会。那时,梁实秋对韩菁清的名字表示疑惑,直言觉得很别扭,询问她是谁起的名字。韩菁清坦白,这是她的艺名,取自《诗经》中的“其叶菁菁”。梁实秋笑着赞她:“你不简单,小小年纪就知道《诗经》。”这番话让韩菁清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觉得他温文尔雅。两人一拍即合,聊得很投机。
接下来的几天,梁实秋与韩菁清几乎形影不离,两人对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五天后,梁实秋率先向她表白,韩菁清也坦率回应了他的感情。而此时,梁实秋的前妻程季淑刚刚去世不到八个月。
回顾梁实秋的感情历史,1921年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由姐姐介绍认识了程季淑。两人一见钟情,经过六年的恋爱后结婚。婚后不久,国内政局发生剧变,梁实秋和程季淑被迫从南京逃到上海。尽管经历了许多困难,但两人相互扶持,程季淑为梁实秋生下了三个孩子。即使在任教期间,有许多女学生向他示好,梁实秋始终拒绝了所有的追求。
抗日战争爆发后,梁实秋与家人分居,直到1943年岳母去世,他才将妻儿接到重庆团聚。解放后的梁实秋一家前往台湾。1966年梁实秋退休后,他和程季淑终于有机会补做蜜月旅行,足迹遍布美国各地。旅行结束后不久,程季淑因长年劳累过度生病,梁实秋在女儿的劝说下将房子卖掉,带着妻子搬到美国,由女儿照顾。
然而,1974年4月的一天,程季淑在外出购物时不幸被掉落的铁梯砸中,抢救无效去世。程季淑的突然离世让梁实秋伤心不已。安葬妻子后,梁实秋遵从女儿的建议前往台湾疗养,却遇到了比自己小28岁的韩菁清。
两人的感情迅速曝光,媒体对他们进行了猛烈的追踪。韩菁清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甚至不得不切断电话线和门铃,只能悄悄躲避外界的关注。她给梁实秋写信表达了想放弃这段感情的想法,梁实秋则回信表示坚定不移,会坚持下去。随着舆论的恶化,有人恶意指责韩菁清图谋梁实秋的钱财,甚至称她为“收尸集团”,而梁实秋的朋友和学生也纷纷与他断绝关系。尽管如此,梁实秋始终坚信韩菁清对他忠诚。
梁实秋的女儿虽然也对韩菁清有好感,但仍对她是否能够适应新的生活表示担忧。她直言问父亲:“你不害怕吗?你可以很幸福,也可能很痛苦,我也要和你一起承担痛苦。”那一晚,梁实秋与女儿深入交谈,了解了韩菁清的过去和性格后,梁实秋的女儿流下了眼泪,感慨道:“爸爸,你要告诉韩小姐,至少有两个人爱她,支持她,一个是你,一个是我。”
1975年,梁实秋前往美国处理完前妻的事务后,急忙赶回台湾。韩菁清亲自前往机场迎接,两人热情拥抱。梁实秋返台后的第二天,关于他们即将结婚的消息便迅速传遍台湾。
为了避开媒体的追踪,梁实秋和韩菁清开始了隐居生活。但不久后,记者们还是找到了他们。在面对记者的追问时,梁实秋毫不避讳地透露,婚期定在了4月6日。此消息曝光后,社会上反响不一,一些人表示祝福,另一些则竭力劝阻。但梁实秋坚决表示,既然事情已经如此,外界的干涉并不重要。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结婚的前一天,蒋介石去世,梁实秋和韩菁清不得不将婚期推迟至母亲节。当他们终于等到结婚的日子时,婚礼简朴而温馨,除了亲朋好友,只有少数记者受邀。婚礼当天,梁实秋与韩菁清从相识到结婚,仅仅过去了100多天。
从那时起,这段感情一直伴随梁实秋走到生命的尽头。进入1986年,梁实秋的健康急剧恶化,身体逐渐衰退,甚至失去了听力,行动也变得困难。原本他还期望能够回大陆探亲,但在台湾宣布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前一天,梁实秋病倒了。仿佛预感到时日无多,他将遗书交给韩菁清:“菁清,我对不起你,恐怕不能陪你了。”
就在台湾开放赴大陆探亲的第二天,梁实秋离世。尽管未能如愿回故乡探望亲人,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台湾北海公园墓地,墓碑上刻着韩菁清亲手写下的“梁实秋教授之墓”七个字,墓面朝向大海,向着他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