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 期 导 读
① 灾后重建
② 流量是一把双刃剑
姐妹们,大家好哇~
10月13日,李行亮在社交平台上发布长文,首度公开讲述自己自节目播出以来,遭遇的持续网暴和舆论压力。
他坦言,甚至连孩子、朋友和合作伙伴都被牵连。李行亮明确表示,他将采取包括法律手段在内的一切合法方式,维护自身权益,同时守护家人的安宁。
在一次采访中,李行亮透露,他的生活几乎被“24小时不间断的恶意举报”侵扰。
出门戴口罩、去电影院前后分开进、和妻子在家绝望大哭——这些都是他如今日常的写照。
他形容自己的生活如同“灾后重建”,而事业也因此几乎陷入停滞:原本谈妥的十余个工作,因为抵制而接连流产,陷入“准备→被举报→取消”的恶性循环。
李行亮坦言:“现在有朋友邀我演出,我会先说明风险,不想给别人添麻烦。”
李行亮曾是内地知名流行乐男歌手,2010年《快乐男声》全国六强出道,《愿得一人心》一度红遍大街小巷。
麦琳则是素人身份,因为《再见爱人4》被大众认识。节目中,李行亮的情绪变化被不少观众质疑:一秒崩溃大哭,下一秒却突然自洽,令人费解。
夫妻二人在节目中的互动模式被批“过于剧本化”,甚至有人称其展现了“畸形婚恋观”。
首先,流量是一把双刃剑。
《再见爱人4》上线不到30小时,就8次登顶微博热搜,首播期间热搜超过476个。
尤其“熏鸡事变”,让麦琳在公众眼中被塑造成自私、不讲理的形象。
节目收官后,麦琳并未低调,反而签约网红公司,开始直播变现。她的抖音账号粉丝已涨至96.4万,平均点赞过万。
李行亮的商演本来多在三线城市商场、家具城等地,每场三首歌报价约10万元。
节目带来的热度使报价升至20万,但同时也频频遭遇网友抵制。
抵制源头很大程度上指向麦琳——不少网友认为“让李行亮赚钱,就是让麦琳受益”,这种“恨屋及乌”的情绪,加剧了对李行亮的攻击。
从深层来看,公众的不满,也折射出对“黑红也能赚钱”和“剧本化婚姻成功变现”的疲惫。
夫妻二人将私生活置于流量场中,必然要承担争议和舆论反噬。
其次,网暴不可取。
讨论节目内容本无可厚非,但一旦升级为人身攻击,甚至牵连家人,就完全失去理性。
类似案例不止李行亮:青岛女销冠牟倩文,因销售业绩走红网络,却遭遇AI合成不雅视频和骚扰电话。
最终,传播者被行政拘留,并手写道歉信。这提醒我们,网络暴力不仅毁掉别人生活,也可能让施暴者付出代价。
在这个键盘轻易可作武器的时代,每一次附和转发,每一句轻飘飘的指责,都可能成为压垮别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真相未明前,保持沉默、克制发言,是一种难得的修养。
最后,节目剪辑是争议的放大器。
李行亮和麦琳的日常,其实并没有节目呈现的那么极端。问题在于剪辑——综艺镜头带有强烈引导性,刻意激化矛盾,制造爆点。
麦琳的情绪化被放大,李行亮的自恋被标签化,引发舆论风暴。
节目热度上涨,广告收益增加,形成闭环:《再见爱人4》播出后,平台会员拉新爆增1500万,“熏鸡事变”片段单卖3元创收2600万,再加上广告和电商收益,节目组获利颇丰。
作为观众,我们应保持清醒。全盘接受剪辑呈现的内容,就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一环。
综艺节目看个乐子就好,别太入戏;在信息爆炸时代,比守身如玉更重要的是守脑如玉,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才能不被流量算法和剪辑误导。
总之,麦琳和李行亮的这次风波,不只是明星八卦,更是流量、舆论与现实生活交织的复杂现象。风口浪尖的背后,是普通人容易忽视的伤痛与责任。
她怎么这样了?
他怎么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