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战神》失败的背后,是好莱坞创意枯竭的一个缩影。从票房到口碑,几乎所有数据都显示,这部电影的落败是注定的,根本不是意外。
首先,票房表现的惨淡是最直观的证据。在北美首周,电影的表现相当糟糕——4000多家影院上映,却仅收获3200万美元,远远低于迪士尼预期的4200万美元。而且,它的首映日票房甚至低于杰瑞德·莱托主演的烂片《莫比亚斯》。如果说《莫比亚斯》还是个笑柄,这次《创:战神》的情况则更为尴尬,票房和口碑几乎齐飞,成绩一落千丈。
不仅北美市场如此,海外市场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首周票房仅为2600万美元,全球总票房才勉强超过6000万,离电影的制作成本1.8亿美元远远不够。根据好莱坞的惯例,这样的制作预算,影片至少需要全球票房达到5.4亿美元才能回本。现在看来,这笔账几乎注定无法结清,迪士尼大概率会损失超过1亿美金。
国内市场更是雪上加霜,首映日票房不过500多万,预估总票房仅为3400万人民币,根本无法覆盖成本。而口碑方面,影片的“烂番茄”评分仅为53%,低于及格线,观众评分也仅为B,属于中下游水平。
那么,为什么这部科幻大片会这么惨败?我们可以从根本上分析这个问题。从1982年开始,《创》系列就有着很高的科幻迷基础。尤其是2010年的《创:战纪》,凭借3D技术和法国电音团体“蠢朋克”的配乐一度大获成功。但到了《创:战神》,这些曾经的优势都已不再。3D特效如今已是影院的标配,观众早已不再为此买单,而“蠢朋克”解散,换成了“九寸钉”乐队来做配乐,效果大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影片的故事和设定也令人失望。原本科幻电影应该有创意和奇幻感,但《创:战神》却放弃了“电子世界”的核心元素,转而采用现实世界的摩托追逐和飞机互射,陷入了普通超英片的套路。影片的核心冲突老套至极——AI自我觉醒的故事已经被讲了太多次。从《黑客帝国》到《人工智能》,直到去年热映的《瞬息全宇宙》,观众早已厌倦了这种题材。《创:战神》不仅没有新意,反而将其简化成了一个单调的“反派与企业争斗”的故事。
电影的剧情更是让人无法忍受。角色塑造十分空洞,情节逻辑漏洞百出。旁边有观众在观看时打了好几个哈欠,吐槽剧情比他们玩的科幻游戏还要荒谬。即使是影片的男主角杰瑞德·莱托,他所饰演的AI角色“Ares”也因为表演过于木讷、失焦而受到严重批评。他既是主演又是制片人,但这种表演不仅让角色显得毫无生命力,也无法为影片带来任何正面影响。
这并不是莱托一个人的问题,实际上,影片的失败从剧本阶段就已经注定了。好莱坞近年来频频依赖已经过时的IP进行翻拍,而《创》系列的“复活”正是这种趋势的体现。虽然《狮子王》《美女与野兽》等经典动画IP的翻拍成功了,但像《创》这样原本就小众的IP,显然无法承受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处理方式。原本的粉丝群体早已成长,年轻观众也对单纯的视觉轰炸失去了兴趣。片中的霓虹灯光和繁复的特效,最终并没有给影片带来任何内涵,反而让观众感到空洞和失望。
影片的失败其实是好莱坞创意枯竭的写照。如今的电影制作,越来越依赖特效和明星阵容,而忽视了最核心的东西——故事和情感的打动。从《闪电侠》到《白雪公主》,再到《创:战神》,好莱坞似乎只会用炫目的技术包装空洞的内容,以为观众会为此买单。但现实是,观众已经不再买账。
电影的本质是什么?是打动人心的故事,还是华丽的视觉效果?如果电影产业继续依赖过时的IP和特效堆砌,而不思考如何创新和打动观众,那么类似《创:战神》这样的失败将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