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南京照相馆》宣布将密钥延期,放映期将持续至11月24日,是否继续延期尚未确定。该片自7月25日上映以来,已在院线放映接近三个月,到11月24日将累计放映四个月。截止发稿时,票房已经突破30.15亿元,豆瓣评分为8.8分。
有业内传闻称,《南京照相馆》的制作成本为1.5亿元,而目前片方的分账已达到10.57亿元,扣除宣发费用后,盈利约为9亿元。此次延期并非为了回本,而是为了进一步获取更多利润。
值得注意的是,密钥延期的决策并非出自导演申奥或演员们,而是由发行方做出的。《南京照相馆》的主控和发行方为中影及由监制宁浩创建的上狮文化。因此,此次密钥延期的决定,实为这两家公司协商的结果。
作为出品方和宣发公司的共同目标,最大化利润是理所当然的。《南京照相馆》是一部高质量的电影,豆瓣评分8.8便是其品质的最好证明。宣发方没有辜负电影、导演申奥以及演员们的努力,而是通过不断提升票房,实现了主创团队应得的回报。然而,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南京照相馆》却犯了一步错误。
随着视频平台的崛起,电影从院线到上线的窗口期越来越短,甚至出现了院线与线上付费点播同步的情况。通常情况下,票房表现一般的电影会在院线上映一个月,密钥到期后直接过渡到视频平台,这是一种正确的利益最大化方式。
片方通常有两种方式与平台分润:一是付费点播,按比例分账;二是通过播放量和播放时长分账,这种方式较为常见。院线的爆款影片往往会延长密钥放映期,比如春节档的《哪吒之魔童闹海》,自1月29日上映至6月30日结束,放映期长达五个月。如果《南京照相馆》不再延期,到11月24日将上映四个月,少于《哪吒2》一个月。
显然,作为一部爆款影片,《南京照相馆》希望通过延长放映时间来提升票房收入。然而,延长密钥与尽快上线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片方需要权衡利弊。
让我们先来看如果《南京照相馆》延长一个月密钥,能带来多少票房。实际上,在上映三个月之前,《南京照相馆》就已经开始失去观众的关注。随着国庆档新片的上线,它的排片占比持续低于1%。根据估算,10月1日国庆档以来,虽然假期期间曾出现过短暂的小高潮,票房超过70万,但此后迅速回落,估计从10月1日至今,票房累计约为500万元。随着新片的持续上映,《南京照相馆》未来的票房将逐渐减少,10月19日单日票房仅为12.33万元,10月20日则预计为6万元左右。理想情况下,如果延长一个月的密钥每月能够带来6万元的票房,最终票房也仅会增加不到200万元。而这200万元的分账,片方实际获得的收益大约是78万元。
如果《南京照相馆》选择上线而非继续延期,情况将截然不同。对于观众来说,电影每晚一日的延迟都会削弱新鲜感,同时发行方的议价能力也会相应减弱,最终平台的分润可能会受到影响。显然,延迟上线的损失远超78万元。
举个例子,国庆档上映的《毕正明的证明》虽然在院线的票房表现平平,但该片首日上线便成功进入了视频平台,首日分账146.5万元,第二天分账260万元,两天的累计分账超过400万元,成绩颇为亮眼。这表明,相比继续在院线滞留,选择上线反而能够带来更快的分账回报。
此外,视频平台的分账周期通常为180天,而《毕正明的证明》有望在视频平台分账中获取超过3000万元,加上院线票房的分账,片方可能有望收回成本,甚至盈利。
总体而言,虽然《南京照相馆》上线后依然会吸引大量观众观看,但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看,继续延长密钥一个月、再晚上线一个月,显然是发行方的策略失误。随着新片不断涌现,院线资源有限,影院也不太可能继续给予大规模排片。不如将这些资源留给新片,尽早上线平台获取更多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