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具体信息来源已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编辑 乐乐
央视女主持李梓萌带货坑人?
普通糖果装成“神奇鱼油”圈钱无数,涉案金额超500万?
2025年10月。
一则控诉主持人“李梓萌”坑人的短视频爆红全网。
可当受害者们拿着购物凭证找央视讨说法时。
却等来一个颠覆认知的答案。
李梓萌“本尊”竟从未踏足过任何带货直播间!
更让人震惊的是,随着幕后黑手被揪出。
一个波及全红婵、靳东等众多名人的诈骗产业链浮出水面……
AI换脸的“流水线骗局”
“李老师,您推荐的鱼油根本没用!”
“我妈吃了半个月,头晕手麻一点没缓解,这不是骗老人钱吗?”
凌晨三点,62岁的张阿姨在子女搀扶下提交退款申请。
附带的聊天记录里,“央视主持人李梓萌”的带货视频截图格外刺眼。
屏幕里的李梓萌身着标志性西装,语调沉稳如《新闻联播》播报:
“这款深海鱼油经过权威认证,改善记忆力、缓解心脑血管问题,老年人必备!”
张阿姨的遭遇并非个例。
今年2月起,88万粉丝的直播间里,“李梓萌”每天准时开播推销鱼油。
背景板赫然标注“适合头晕头痛、手麻脚麻人群”。
直播间上架的链接30天内售出4.2万单,涉案金额超500万元。
直到北京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接到237起同类举报。
这场持续数月的骗局才迎来破局。
视频里的“李梓萌”,竟是AI合成的“数字赝品”。
办案人员在查处涉事公司时,意外发现了一套完整的AI造假流水线。
技术人员只需在网上下载李梓萌的公开播报视频。
用深度学习算法提取面部特征点。
再将预先录制的带货脚本与她的口型、神态匹配。
短短两小时就能生成一条“以假乱真”的推销视频。
更令人咋舌的是。
这些视频里的“李梓萌”连细微的挑眉动作都与真人别无二致。
以至于受害者收到有关部门的提醒后还不敢相信。
自己信了十几年的“靠谱面孔”,竟是算法生成的幻影。
更可怕的是,“李梓萌被AI冒用”只是冰山一角。
从奥运冠军到影视明星,从学术专家到已故泰斗,几乎无人能幸免。
14岁的跳水奥运冠军全红婵堪称“重灾区”。
从奥运冠军到医学泰斗,名人“被代言”名单曝光
2025年4月,全红婵的父亲突然接到亲戚电话:
“红婵帮家里卖蜂蜜了?我买了十瓶!”
点开链接才发现,多个账号用AI克隆全红婵的声音。
编造“帮妈妈改善生活”的故事推销土鸡蛋、蜂蜜、洗衣粉。
其中一款土鸡蛋销量高达4.7万件,评论区满是“支持冠军”的留言。
全红婵的哥哥紧急开直播辟谣:
“家里只卖过湛江特产水果,这些全是假的!”
可骗子换个账号又卷土重来,家人无奈坦言“告都告不过来”。
除了全红婵,乒乓球队的孙颖莎、王楚钦也未能幸免。
有商家将两人的AI合成形象放在同一视频里,宣称“冠军同款运动补剂”。
利用粉丝对运动员的好感疯狂敛财。
演员靳东的遭遇则戳中了中老年群体的痛点。
不法分子克隆他的磁性嗓音,做成24小时循环的语音直播。
专向老年粉丝推销“养生床垫”“保健项链”。
还有人甚至伪造虚假身份,给老阿姨们发送亲密私信诱导打赏。
有阿姨被骗走多年积蓄后哭诉:“他说‘妹妹我只对你好’,我以为遇到真感情了。”
据统计,仅某平台就有137个“AI靳东”账号,上当受骗的人不计其数。
更令人发指的是对已故名人的亵渎。
“茶界泰斗”张天福去世后,竟被AI技术“复活”带货茶叶。
医学专家张文宏的形象被模糊处理后,出现在蛋白棒推销视频里。
即便口型与台词明显不符,仍有不少人上当。
除了这些名人,娱乐圈的明星更是AI滥用的重灾区。
刘晓庆、张馨予都曾公开发文控诉这种现象。
泛滥程度简直令人防不胜防。
为何AI克隆名人现象屡禁不止?关键在于违法成本低、利润高。
有知情人透露,克隆一个名人AI形象的成本仅几百元。
而通过带货、广告等方式,短时间内就能获利数万元。
而且这些虚假内容精准瞄准辨别能力较弱的中老年群体。
即便骗局漏洞明显,仍有不少中老年粉丝上当受骗。
此外,这些不法分子甚至还会利用网络的虚拟性注册多个账号。
常常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很难精准定位。
不少受害者在发现被骗后,也会因为维权流程复杂、证据不足选择自认倒霉。
种种乱象,竟让这股歪风越演愈烈了。
国家亮剑:从单案查处到系统性围剿
“不能让AI技术成为诈骗工具!”
面对愈演愈烈的乱象,国家终于祭出重拳。
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率先亮剑,对涉事公司作出行政处罚。
这也是全国首例依据《广告法》查处的AI虚假广告案。
办案人员在通报中明确指出:
“AI合成不是免责挡箭牌,平台与商家必须承担连带责任。”
9月1日起,《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施行。
给AI造假戴上“紧箍咒”。
办法规定,所有AI生成的图片、视频必须添加清晰标识。
未标注的将面临最高10万元罚款。
更狠的是,网信、广电、市场监管三部门联合启动“清朗・2025算法治理”专项行动。
上线“AI人脸真伪核验”公益平台。
建立首批包含20位高频受害名人的“肖像保护库”。
这套“国家队防火墙”威力惊人。
只要平台上传的视频与库中人物相似度超92%。
系统会立刻弹窗提醒“此为AI生成内容”。
30分钟内强制下架视频并冻结账号橱窗,线索同步推送至执法机关。
前文提到的314条“假李梓萌”视频。
就是在平台上线20小时内被精准拦截的。
避免了上万消费者受骗。
官媒敲警钟:3招识破AI带货陷阱
“眼见不再为实,耳听未必是真”。
纵览新闻的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AI乱象的核心危害。
面对日益精密的造假技术。
央视财经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法学专家,总结出3个实用甄别技巧。
首先就是要会看标识辨源头。
根据新规,正规AI生成内容必须有“AI合成”“数字人”等明显标签。
若名人带货视频未标注且来源不明,基本可判定为假货。
然后还可以通过查资质验商品。
像“李梓萌鱼油”这类宣称“治病功效”的产品。
可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查询批号。
普通食品标注“治疗疾病”“保健功能”的,一律是虚假宣传。
除此之外,还能通过观察细节找破绽。
AI合成视频常存在细节漏洞。
比如口型与台词不同步、背景模糊晃动、表情僵硬不自然。
遇到名人带货,最好通过官方渠道核实。
若不幸被骗,要留存视频截图、交易记录,拨打12315举报,法律会支持全额退款。
技术向善:AI不该是“收割利器”
从李梓萌到全红婵,从靳东到张文宏。
这场AI造假风波让我们看清。
技术本身没有善恶,关键在于使用者的初心。
AI合成技术本可用于影视创作、虚拟客服等正向领域。
却被不法分子变成“收割信任的镰刀”。
既侵犯了名人的肖像权、名誉权,又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更冲击着社会的信任根基。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的及时出手正在扭转局面。
当监管的“利剑”出鞘、技术的“盾牌”筑牢、公众的“慧眼”擦亮。
AI终将回归服务人类的本质。
而那些妄图利用技术作恶的黑手,也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