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婷这个人,平时话不多,也不喜欢高调表现自己。过去三年,她几乎没什么大新闻,但每次露面,都会带来不同的感觉。尤其是在东京奥运会那段时间,她的手腕伤得非常严重,医生甚至劝她考虑放弃比赛,但她坚持继续上场,尽管伤痛让她的手完全麻木,签名都需要队友帮忙扶着笔。
外界看她的表现似乎不如以前那样强劲,很多人并不了解她的伤情。她没有主动发声,微博很少更新,微信也很少回复。外界的质疑声越来越大,她却选择默默承受,独自调整自己的状态。谁能想到,她在一次央视专访中轻描淡写地提到,自己曾考虑过退役。换做谁,面对巨大的痛苦和全国范围的误解,也许早就崩溃了。但朱婷却选择隐藏伤痛,自己疗愈。
在东京那段时间,网络上的声音不断,有人说她在装伤,指责她打球不积极,甚至认为她背叛了郎平。有的视频被刻意剪辑,带着偏见的节奏,攻击她拿了钱却不尽责。面对这些指责,朱婷没有与网友争辩,而是选择收集证据,起诉了五个网友,走了刑事程序。她的做法让人震惊,因为大多数明星最多发个律师函,很少有人真正在法庭上打官司。她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赢得赔偿,而是要传递一个信号:忍耐是有底线的。法院立案后,那些网友不仅道歉,还赔了钱。
不过,朱婷并没有在社交媒体上庆祝这场胜利,她只是多了一些微笑,那笑容中透露出新的力量。手腕手术后,她恢复得很慢,医生曾预言她可能再也回不到巅峰状态,但她不相信这种说法。她去了意大利斯坎迪奇俱乐部,刚开始没有人看好她,手腕还缠着厚厚的绷带,甚至从替补开始打,慢慢地又重新回到了主力的位置。后来,她带领球队夺得了世俱杯冠军,去年又获得了第三枚金牌。今年,她更是在不同国家的联赛中都拿到了冠军,成为了排球界的传奇人物。整个过程,她没有借助复出营销,也没有打广告造势,而是一步步踏实地打球。
朱婷和郎平的关系也特别深厚,两人都非常坚强。曾经在里约奥运会前,郎平曾发信息给朱婷,鼓励她:“你一定行。”那时的朱婷只有22岁,正背负着整个中国女排的希望,带领团队在巴西的主场面对嘘声和压力,单枪匹马拿下了33分,硬是把冠军抢了回来。郎平评价她是个“能忍”的孩子,但这份“能忍”有时候也变成了负担,尤其是在东京奥运会那年。伤病、责任、误解,所有的压力都压在她身上。尽管如此,她依然选择忍耐,直到她学会了反击。
郎平非常懂朱婷,她自己在84年也曾经历过舆论的暴力,所以她知道,舆论能伤人。她没有劝朱婷放下,而是告诉她:“要快乐,也要强硬。”而2025年全运会,朱婷和王思敏都在河南队的名单里,外界有人说这是朱婷的“最后一舞”,但朱婷知道,这并不是告别,而是她新的开始。她不需要再向任何人证明自己的实力,她本来就很强。她站在那里,就是要告诉大家,那位曾经遭受网暴、被误解、被指责为消极比赛的朱婷,已经回来了。
她用微笑和胜利来回应过去,不需要解释任何事情。这就是中国女排的传统,沉默不言,只用胜利来证明自己。在这个复杂的舆论环境中,不管你做什么,总有人指责你。朱婷的回应是:赢球,她不需要与任何人争论。那些嘴上强硬、心里虚弱的人,才是软弱的。朱婷正是那种内外兼修的球员,她的球风雷厉风行,做人坚如磐石。尽管东京的比赛结果是失利,但她把自己的尊严赢回来了。
那次失利,并不是结束,而是转折点。朱婷不再为了取悦任何人打球,她为自己打球。现在,她的气场完全改变了,开始主动发声,参与访谈,做公益,带队训练,甚至不再遮掩手腕上的疤痕。她说,伤疤是她成长的印记,比任何金牌都珍贵。朱婷的故事,代表了很多中国运动员的缩影。他们会痛、会害怕,也会被误解,但总能从失败中站起来,重新崛起。
东京让她流了血,法律让她找回了公道,而全运会则是她的重生。朱婷不再需要隐忍,也没有必要隐忍。她的打法和沉默,或许不被所有人理解,但她会用胜利来证明一切。她没有哭泣,也没有大肆宣扬,最终,那个曾经在东京划下的伤疤,她亲手一针一线缝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