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振宁先生的离去,让世人的目光再度聚焦于他与翁帆二十载的相伴岁月。
近日,好友的悼念话语公布之后,翁帆的回复简短而坚定,悲痛中不失礼貌。
这份曾引发热议的忘年情谊,也因杨振宁大儿子的讲述更显真挚。
其中的一个细节,早已道破真心。
2025 年 10 月 18 日,一则消息让全网为之震动,103 岁的杨振宁先生走了。
前一天西湖大学施一公还在公开辟谣 “杨振宁离世” 的传言,半个月前他才在亲友围绕下过了 103 岁生日,吹蜡烛时眼里的光还被镜头记录下来,谁都没料到这场离别会来得这么快。
更让网友热议的是他身后的翁帆。
这个比杨振宁小 54 岁的女人,从 2004 年嫁给他开始,就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有人说她图名,有人说她图利,“老夫少妻” 的标签贴了二十多年,哪怕杨振宁多次公开说 “翁帆是上帝给我的最后礼物”,质疑声也没停过。
直到杨振宁离世后,翁帆的一个举动、大儿子的一句话,才让大家突然看懂了这段感情。
最先引发关注的是北京朱炳仁中轴线艺术馆馆长董竹晒出的聊天记录。
杨振宁先生走后,董竹第一时间给翁帆发去慰问,还特意提醒她 “记得你之前海鲜过敏,最近别碰生冷”。
消息发出去 4 分钟,翁帆回复了,不是长篇大论的感慨,只有三个双手合十的表情。
后来董竹又替朱炳仁大师转达关心,让她注意花粉过敏,这次翁帆隔了 17 分钟回复,是 “谢谢” 两个字加一个双手抱拳的表情。
就这短短几个表情和两个字,却让很多人改了对翁帆的看法。
之前总有人说她对着镜头笑是装的,说她陪伴杨振宁是演的,可看这回复就知道,她不是没情绪,是把悲痛压在了礼貌下面。
董竹后来回忆,之前和翁帆聊天可不是这样,2023 年他们在颁奖典礼上聊起昆曲,翁帆能从《牡丹亭》的唱段讲到唱腔技巧,滔滔不绝像个分享心爱事物的小姑娘;2024 年聊到杨振宁喜欢的古典乐,她还会说 “杨先生最近常听巴赫,说能静下心来”。
可现在,连多说一句话的力气好像都没有了,这种克制里的难过,比哭出来更让人觉得真实。
而真正戳破所有争议的,是杨振宁大儿子杨光诺的一段话。
在接受采访时,有人问他 “这么多年,你怎么看翁帆这个后妈”。
杨光诺的回答特别实在:“她不像后妈,更像我爸的亲妹妹。我爸年纪大了之后,晚上起夜总怕吵到别人,翁帆就会在他床头放个小夜灯,灯绳上还系了个软布套,怕他摸黑碰到手。有次我爸感冒咳嗽,她凌晨三点起来煮梨水,还把梨核挖得干干净净,说这样不影响口感。我们做子女的,有时候都想不到这么细。”
杨光诺还提到一件事,2022 年杨振宁百岁宴后不小心摔倒,导致脊椎骨裂,住院 85 天。
那段时间翁帆几乎天天守在医院,早上六点就起来帮杨振宁擦身、按摩,中午趁他午休去食堂打饭,晚上就趴在病床边的折叠床上睡。
有次医生说可以适当下床活动,翁帆怕他站不稳,特意找了块软布缠在自己腰上,让杨振宁扶着她的腰慢慢走,走一步问一句 “疼不疼”。
“那时候我才明白,我爸说‘翁帆是礼物’不是客气话,她是真的把我爸当成要好好照顾的人,不是什么‘名人’‘科学家’。”
其实回溯两人的过往,会发现他们的感情从来不是突然发生的。
1995 年翁帆还是大一的学生,学校举办世界华人物理学大会,她被选去做接待志愿者,负责引导杨振宁和他第一任妻子杜致礼。
那时候翁帆才 19 岁,说话有点怯生生的,却记得杜致礼喜欢喝不加糖的咖啡,每次去会场都会提前准备好。
杨振宁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那个小姑娘很细心,知道我爱人胃不好,还会提醒服务员餐具要温过。”
真正有交集是在 2003 年,杜致礼女士去世后,翁帆给远在美国的杨振宁寄了一张贺年卡,上面写着 “杨先生,希望您多保重身体,常想起开心的事”。
没想到没过多久,杨振宁就给她回了信,还邀请她去香港见面。
据翁帆后来回忆,第一次单独见面是在香港的一家咖啡馆,杨振宁给她点了一杯热巧克力,还特意让服务员多放了点棉花糖,说 “女孩子应该喜欢甜一点的”。
那天他们聊了很久,从翁帆的学业聊到杨振宁年轻时在美国的经历,临走时杨振宁还送了她一本自己写的《杨振宁文集》,扉页上写着 “愿你永远保持对世界的好奇”。
2004 年年底,两人决定结婚的消息传出来,几乎全网都在讨论。
有人翻出翁帆的履历,说她 “普通家庭出身,就是想靠婚姻改变命运”;还有人说杨振宁 “一把年纪了,不顾子女感受”。
翁帆的父母一开始也反对,可翁帆当时只说了一句话:“我知道你们担心,但我和杨先生在一起,觉得踏实。”
婚后的生活没有像外界想的那样 “轰轰烈烈”,反而特别平淡。
杨振宁不喜欢用手机,翁帆就把重要的事情记在笔记本上,每天早上读给他听;杨振宁喜欢早睡早起,翁帆就改掉了熬夜的习惯,晚上九点多就陪他一起看会儿书;有朋友来家里做客,翁帆会提前跟对方说 “杨先生精力有限,聊天别超过一个小时”,到时间了就笑着说 “不好意思,杨先生该休息了,下次再聊”。
现在杨振宁走了,翁帆在悼文中写:“杨先生离开的时候一定很欣慰,他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还附上了杨振宁 90 岁时写的一首诗,里面有两句是 “圆满人生今已矣,无怨无悔亦无求”。
有人说这悼文太短,可了解他们的人都知道,这就是翁帆的风格,不张扬,却把所有的感情都藏在字里行间。
杨振宁曾经预言,“三四十年后,大家会觉得我们这段感情是一段非常好的罗曼史”。
现在才过了二十多年,已经有越来越多人开始理解他们。
或许真正的爱情就是这样,无关年龄,无关外界眼光,只是两个灵魂相互陪伴,彼此照顾,把平凡的日子过成属于自己的温暖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