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木
10月21日,有网友发视频称在长沙火宫殿坡子街总店的戏台上,台下几乎没有观众,台上的演员依然在卖力地表演,拍视频网友介绍,“那是我早上8点去买早餐时候拍的,那时候本身就少人,可还是坚持表演。”(10月22日 潇湘晨报微信公众号)
清晨,台下空无一人,台上演员依然坚持表演。网友纷纷点赞其“敬业精神”,火宫殿回应称,他们的表演不论刮风下雨都会照常进行。此情此景,让笔者想起电影《霸王别姬》中程蝶衣对京剧“不疯魔不成活”的痴迷和执着。
这份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和坚守着实感人,也值得大家击节赞叹。然而,传统艺术的生命力终究来自“台上有戏、台下有人”的共鸣。清晨无人的戏台,恰是花鼓戏乃至许多传统戏曲在当代社会处境的缩影:演员仍在,戏台犹在,观众却不见了。
传统戏曲的落寞,根源在于与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渐行渐远。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今天,戏曲的叙事节奏、表演形式与当代审美习惯出现代沟。同时,戏曲传播渠道有限,演出时间和场景与受众闲暇时间不匹配,如早晨八点半的表演,本就难以吸引观众。再加上传统戏曲熏陶断层,年轻人对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了解不足,导致观众基础不断萎缩。
传统戏曲的复兴,需要传承的定力,更需要创新的勇气,才可能重聚台下的观众。
内容创新接地气。晋剧《范进中举》之所以演出千场,在于它从古典人物身上挖出了现代人的焦虑与挣扎。传统剧目不是封存的古董,把当下生活搬进戏台,才能让观众在戏文里看见自己。
形式创新懂人心。已有不少传统艺术通过跨界融合与科技赋能找到了新观众。郭德纲跨界唱京剧,将京剧与相声贯口结合,相关视频在B站播放量相当可观。婺剧《三打白骨精》创新叙事,融入变脸换装,甚至用无人机演绎小蜜蜂,剧场场场爆满。
传播创新聚人气。坚持舞台表演时,同步开启线上直播,让戏曲抵达更广的受众。邀请名人跨界合作、邀请观众上台互动等,将相关内容视频切片,搬上各大社交媒体,都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传统戏曲的生命力,不只在台上的一招一式里,更在台下观众的眼里、心里、掌声里。坚守内核是“生根”,拥抱变化是“生长”,只有让受众愿意看、看得懂、记得住,才能活在当下,传之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