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学的不是陈思诚,而是贾玲(大鹏是什么学历) 99xcs.com

最近《长安的荔枝》悄悄登陆了各大流媒体,不知道你们刷到了没?

这部片是大鹏自导自演的,我个人的感觉是:它算是一部“合格线以上”的商业片。故事讲得还算完整,情感也给得够浓,属于可以一看的那种。借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来形容就是:“我尝了一颗,荔枝也就那味儿。”

不过问题也恰恰出在这儿——在“讲故事”和“煽情绪”之间,大鹏明显更偏重后者。为了把情绪拉满,他不惜把原本可以更复杂的剧情线给简化了。

原著里,主角李善德其实面临两大难关:一是怎么把荔枝从岭南新鲜运到长安,二是在朝廷两派势力的夹缝中完成任务。这本来可以写得特别精彩,戏剧张力十足。

但电影里呢?李善德的运送计划制定得出奇顺利,一路上贵人不断;朝堂斗争也变得有点“儿戏”,比如鱼朝恩最后的阻拦,居然只是派人半路伏击……整体情节太平,基本都在预料之中。比如蠢奴一出现,你就猜到他后面会为救李善德而死;苏谅开始是利用李善德,但结尾肯定会在关键节点帮他一把。

我猜,是不是因为《年会不能停!》的成功,加上现在网上“职场吐槽”的风太盛,大鹏这次就把宝全押在了“打工人”李善德这个角色上,想用他的遭遇和情绪变化,来撬动观众的共鸣。

那李善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个所谓的“普通人”。

工作上,他曾经满怀理想奔赴长安,想干一番事业,结果被腐朽的官场磨平了棱角,眼神从清澈变得黯淡。他认真负责,却总在背锅、碰壁;而那些在官场混得风生水起的,不是会拍马屁,就是背后有人。

家庭方面,他有美貌的妻子(杨幂 饰)、可爱的儿子,背着房贷,还有点“怕老婆”。虽然身在唐朝,但他活脱脱就是现代大城市里普通人的写照。很多人可能会在他身上看到自己:“这不就是我吗?”

但光让观众共情还不够,还得让大家做一场“梦”。

电影结尾,李善德这个疲惫的中年人,居然“蚍蜉撼树”般地质问杨国忠:为了一颗荔枝,何必让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中年人心里也有一团火啊。虽然最后他被流放,但至少“刚”了一次。现实中,多少人一辈子都做不到这样。

李善德这个角色,应该打动了不少人,不然《长安的荔枝》也不会拿到近7亿票房。

但对我个人来说,他并没有真正感染我。我知道他是个悲情英雄,但说实话,我不觉得他“普通”——有房有车,有稳定体面的工作,有娇妻爱子……他这种“普通”,可能是很多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

这倒不是大鹏没算准,只是我更喜欢看“更小人物”的小人物故事。而且李善德所承载的“情绪”,本身也有点问题,这个我们后面再聊。

当然,《长安的荔枝》的情绪不只一种。它那种“借古讽今”的调调,大概也能勾起一部分人“忧国忧民”的心情。

电影还有个毛病:为了突出李善德,其他角色都变得很工具人。比如蠢奴和苏谅,从出场就注定了他们的功能——一个为他死,一个帮他赢。除此之外,性格刻画很少。杨幂演的妻子也是,基本就是为了表现李善德“怕老婆”这个特质而存在的——毕竟这容易让中年男观众代入。

值得一提的是,《长安的荔枝》原本可以做成“群像戏”,但现在所有焦点都聚在李善德身上,其他人和故事线都被弱化。我甚至有点怀疑,这是不是出于大鹏某种“自恋”的心态。

再聊聊大鹏是个什么样的“电影人”吧。

很多人说他是“电影产品经理”,类似陈思诚。但单从这部《长安的荔枝》来看,他其实更像贾玲。

贾玲的电影,擅长抓情绪,故事一般;而陈思诚是选好一个话题,然后用复杂的故事去包装。两种路子各有优劣。

就“抓情绪”这条路来说,难就难在抓得准不准。我不确定在当下,“打工人共鸣”还能打动多少人。反正对我来说,这种情绪已经有点泛滥了。《长安的荔枝》没有爆得更厉害,大概也是因为这种情绪有点“过时”了吧。至于现在大众真正想被触动的是什么?那是“贾玲式”导演们该去敏锐捕捉的课题。

不过,不管是“贾玲式”还是“陈思诚式”,他们虽然明显带着“功利心”,但有一点挺好的:至少他们在认真琢磨观众喜欢什么,而不是像某些导演(特指商业片领域)那样,只顾着把自己的审美强塞给观众。

好了,就聊到这儿。我是桃花岛浪人,以上纯属闲聊,请勿以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