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5年暑期档热播剧《生万物》中,那个操着鲁南口音、身形略显驼背的“大脚娘”不经意间成为了观众讨论的焦点。许多人都猜测,她或许是从山东的农村找来的素人演员。观众的疑问并不无道理,因为“大脚娘”身上展现出来的质朴与生活化的气息,的确让她看起来像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位被误认为素人的演员迟蓬,已经在演艺圈奋斗了整整43年。她的成功,源于她在角色中的细致入微和真实自然的表现。
迟蓬原本并不打算走上这种偏向“生活化”表演的道路,但她在为自己塑造“大脚娘”这个角色时,做了不少出其不意的细节调整。为了让头发看起来像是长期劳动后的粗糙,她借用了《沂蒙》剧组曾经用过的老办法——用肥皂水洗头。洗后,头发变得又干又硬,效果比发胶更真实。而在拍摄揉面的戏时,她注意到剧组提供的面粉太过洁白,不符合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于是,她提出重新拍摄,刻意放慢揉面的动作,仿佛手中捧的是珍贵的宝物。
口音方面,她也加了不少个人特色。迟蓬主动要求将角色的口音改为鲁南口音,虽然一开始太过浓重,甚至连搭戏的林永健也被带偏了。导演刘家成只能与她商量,允许她保留自己的口音,但需要稍微收敛,让观众听得清楚。通过不断调整台词,迟蓬将“但是”和“也许”等书面语改为朴实的大白话,成功地让“大脚娘”这一角色更加鲜活。
其实,导演刘家成早就看中了迟蓬的潜力。曾在2009年拍摄《沂蒙》时,刘家成就注意到迟蓬能够诠释出一种极具“纪录片质感”的“去表演化”风格。虽然初到剧组时,迟蓬的表演令其他演员和剧组人员产生了一些疑虑,但她凭借扎实的演技逐渐赢得了认可。甚至在拍摄初期,导演还对她撒了个谎,告诉她剪辑后的效果很好,建议她按这个节奏继续演下去。直到后来,迟蓬才得知那几天导演并未实际观看拍摄的片段。
迟蓬的演艺之路其实始于偶然。她的母亲是美院的老师,原本希望她学习绘画。但迟蓬却在中学的宣传队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初次站在由砖垒成的简陋舞台上,既要报幕又要表演的她,感受到了被聚光灯照耀的独特魅力。虽然母亲认为她是为了虚荣心而迷恋舞台,但迟蓬依然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1976年,她考入山东省话剧团学员班,成为倪萍的宿舍闺蜜。1985年,她因在《红叶,在山那边》中的吴月一角获得了第四届电视剧飞天奖最佳女配角。同年,她还参演了《野妈妈》,但选择息影十年,全身心地照顾家庭。直到孩子上高中,她才重新回到片场。
2007年,迟蓬凭借《法官老张轶事之别动感情》中的百凤一角,获得第七届电视电影百合奖优秀女演员奖。这次获奖重新点燃了她心中的表演热情。2013年,她因在《百鸟朝凤》中饰演师娘入围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尽管未获奖,但她对自己演技的淡定态度也为她赢得了更多尊重。
随着《生万物》的热播,迟蓬却面临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观众发现她的名字竟然没有出现在片头的演职员表里,而是被放到了片尾的最后部分。她和饰演“绣绣娘”的沈丹萍都遭遇了类似的“隐形待遇”。宣传海报上没有她们的身影,剧宣活动中也不见她们的踪影。尽管如此,当“大脚娘”这一角色大火后,剧组才匆匆忙忙地将她的名字加到了林永健之后,证明了观众对演员的认知远比娱乐圈的流量机制更为深刻。
迟蓬随后也在微博开通了账户,并发布了第一条感谢观众的动态,收获了近10万的点赞和大量粉丝。尽管这种关注并非她的初衷,但她却无意间借此争取到了更多的曝光。
在如今的娱乐圈,许多演员依赖热搜与炒作,但迟蓬用43年的积淀和对演技的专注,证明了真正打动观众的,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演技。从《沂蒙》中的于宝珍到《幸福到万家》中的婆婆,再到《生万物》里的“大脚娘”,迟蓬虽然始终在配角中徘徊,却将每个角色演绎得独一无二。
她并不追求成为明星,生活中她“窝窝囊囊”,不愿与聪明人过多交往,因为她害怕跟不上他们的思维。对于娱乐圈的种种规矩和门道,迟蓬选择远离,她宁愿“我行我素,只要不违法,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她认为,演员最重要的是与角色融为一体,成为角色背后的影像。
迟蓬曾说:“没有大脚娘,谁知道迟蓬是谁?”这不仅是一种谦虚,而是她对表演的独到理解。如今的娱乐圈中,太多人急于彰显自己,但迟蓬却通过自己的演技,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演员。随着流量的泡沫逐渐消散,那些经历时间打磨的表演必将更受关注。
迟蓬用她43年的坚守,告诉我们:演戏的核心在于沉下心来钻研角色,而非依赖炒作。在今天这个浮躁的娱乐圈里,她的坚持为许多人树立了榜样。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像迟蓬这样的演员被看见,也希望娱乐圈能够给予更多实力派演员应有的尊重,让艺术的光辉照亮每一位用心创作的艺人。
)
)
)
)
)
)
(红霉素软膏对肛裂愈合有作用吗))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