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电影圈有个特有意思的事儿——蓝灿昭导演的短片《肉食动物》火了。
这片子刚入围平遥国际电影展“藏龙·短片”单元,借“逃虎事件”作引子,讲的却是潮汕小镇里一对父子之间无声的战争。
你猜怎么着?老虎在片里压根不是主角,真正的戏,全藏在父子俩的眼神里——那种想靠近又怕被扎伤的别扭劲儿,活脱脱就是许多中国家庭的缩影。
蓝灿昭是谁?潮汕土生土长的导演,如今被圈内人称作“影展专业户”。
他的“潮汕青春三部曲”收官作《肉食动物》,延续了前作《夏至前天》《夏日句点》的调性,专拍年轻人心里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痛。
但有意思的是,他拍的是潮汕故事,却说自己“不是为拍潮汕而拍潮汕”,心里装的是“全球共通的成长经验”。
就像片子里父子间几乎零对话,可那份沉默中的情绪,任谁看了都能咂摸出味儿来。
说起来,蓝导的电影路走得挺“野”。2015年拍长片《狗》时,他还是个大学生,为了凑两万块成本,跟室友画饼:“咱这片要冲国际电影节!”其实他连电影节规则都不太懂,只觉得入围是块“敲门砖”。
结果《狗》真入选了洛杉矶亚太电影节,主办方一看导演才20岁,破例包了机票住宿。他就这么第一次漂洋过海见了观众。
更戏剧的是映后交流,一位白发大叔问他:“你这片花了多少钱?”他老实答:“三千美元。”大叔点点头,散场后递来名片说:“我首部长片花了几百万,但我敬佩你。”后来才知道,对方是刚从那柏林电影节回来的法籍越南裔导演。
这事蓝灿昭记了很久,他说那时才明白,电影节不光是舞台,更是个能遇见“贵人”的江湖。
十年间,他带着作品跑了300多个国际电影节,从潮州小镇一路杀到戛纳、柏林。去年《夏日句点》还拿到一个带奥斯卡资格的奖项。
他是INTJ-A人格,理性得很,早早就定下“30岁前进三大电影节”的目标。
用他的话说:“别怕被叫‘电影节专业户’,对年轻导演来说,有想法没钱拍才最要命。”
那《肉食动物》里,为啥用老虎串起故事?蓝灿昭说灵感来自童年玩伴。
那哥们儿父母离异后,和父亲成了“平行铁轨”,每天见面不说话。直到一次他被校园欺凌,他爸别着菜刀冲到学校,却仍说不出一句安慰的话。
这事让蓝灿昭琢磨了很久:为什么中国父子总爱在沉默里互相较劲?
他在剧本中加入一段模糊的童年记忆:老家村子背靠大山,某夜传闻有野生老虎出没,全村人拿枪搜山。
他把这段搬进电影,让一只逃虎成了父子关系的“破冰器”——父亲借“老虎危机”去教室接儿子,没说一句软话,却用行动搭了台阶。
“肉食动物”说的不是老虎,是那些在亲情里笨拙又本能的人,想拥抱,又怕自己的爪子太锋利。
这片子在国外放映时,有个细节特别逗:结尾男孩摘下头盔露出光头,外国观众全笑了。
他们听不懂潮汕话,却看懂了“出糗”的尴尬。还有片中循环播放的《黑桃A》,散场后观众哼着调子离开,主办方后来干脆拿它当颁奖音乐。
蓝灿昭说:“文化差异就像层窗户纸,情绪到了,一捅就破。”
现在看蓝灿昭的片子,能品出点“反套路”的劲儿。别人拍校园欺凌,恨不得把冲突拍得鲜血淋漓,他偏不。《肉食动物》全片没出现欺凌场面,把锋利的东西都藏在背景里。
就像他说的:“真正的声响,是父亲终于说出口的那句‘回家’。”
这十年跑影展,他摸透了不少门道。比如电影节选片就像“大超市”,不是只收“苦大仇深”,关键看你有没有本事把“货”摆上展台。
他举魏书钧《野马分鬃》、贾樟柯《山河故人》为例:“这些片各有各的好,但共同点是情感够真。”
说实话,如今年轻导演里,像他这么懂“影展思维”的真不多。
从《狗》到《肉食动物》,他把潮汕文化当土壤,种出来的却是能跨越国界的“情感苗”。
就像那只逃虎,看似是危机,其实是打破沉默的契机——多少中国家庭的亲情,不就缺这么一个“捅破窗户纸”的由头吗?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