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了解了郑智化在机场的事件。之所以迟迟才知道这一情况,正是因为事件发生了“反转”。如果没有这次反转,即使郑智化是我喜欢的歌手之一,《水手》和《星星点灯》也常在我耳边回荡,也未必能引起我太多的关注。最近,我正专心关注一些关于“潜规则”的话题。
“反转”这个词,这几年越来越常见。最初我是在看短剧时接触到它,短剧里常常有剧情的多次反转,几乎每一部短剧都至少反转个十次二十次。其中男女主角身份反转尤为突出。常见的情节是清洁工突然变成了富家小姐,外卖小哥一夜间变成了霸道总裁等等。起初,这些反转还有些能接受的感觉,偶尔情节里的一些逆转还带着些许的乐趣,尤其是某些角色被“扇耳光”时,似乎能不自觉地感到一种快感。然而,另一些反转,却让人极度反感,尤其是剧中的“吃瓜群众”在情绪和立场上的反转。那种指指点点、阴险的笑声、那种仿佛已透视剧情的表情,往往让人产生恶心想吐的感觉。更令我讨厌的是,这种反转不完全是导演的设计,反倒是那些群演在本色出演,才把这种讨厌的情绪展现得如此精准。
由此,我开始留意到现实中的各种反转。比如俄乌战争、以哈战争等国际冲突,甚至我们社会中的各种反转。突然意识到,短剧并非如某些人所言的那样糟糕,反而遵循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原则。毕竟,现实生活中的反转,主角们的变化,似乎更为自然,而那些“吃瓜群众”情绪和立场的反转,才是最让人无法忍受的部分。
这种反转,在云朵和刀郎之争中时常出现,在“西方伪史论”争议中也时有体现,甚至在国际事件如俄乌战争、以哈战争、美国大选等问题中,也频频发生。最近,杨振宁先生的去世,便引发了极端的反转。从曾经的调侃讽刺,甚至恶言相向,忽然转为各种尊敬崇拜,甚至痛哭流涕,令我感到极度不适。这种立场的剧烈反转,让人觉得仿佛在看川剧变脸,太过荒唐。
再来说说郑智化这次的机场事件。其实事情并不复杂,郑智化对机场服务的吐槽并没有错,机场方面的反应也算正常。作为一位残障人士,和机场服务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冲突,唯一需要改进的是公共服务的质量,特别是对残障人士的服务。事件的本质无非如此。
然而,最让人讨厌和恶心的“反转”却依然发生了。正如短剧中的“吃瓜群众”一样,现实生活中的“吃瓜群众”也参与其中。无论是围观俄乌战争、以哈战争,还是杨振宁去世前后的态度变化,这些群体总会用他们的反转制造出种种恶心的情绪。
反转何其多,真是让人无法忍受!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不管是短剧,还是现实生活,国内外,似乎都离不开这些“吃瓜群众”。这些群体的存在,正让他们变得越来越得意忘形。
)
)
(牙齿矫正下巴后缩会改善吗))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