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5日,央视在5小时内两次点名于和伟,并发出参加“2025年中国广播电视精品之夜”的邀请,与广电总局点名某古偶剧数据造假并直接下架形成强烈对照,行业从流量向质量的转身被明牌了
两次点名,一个在文艺报道里看作品,一个在深度访谈里谈责任,信息量不止是“夸演员”
这更像一次公开宣告:谁在认真创作,谁就能走到更亮的地方;
谁拿数据糊弄观众,谁就会被请下场
最新进展紧跟而来——受邀踏上精品之夜的舞台,等于再盖一次公章
一边打假泡沫,一边抬举标杆,内娱的风向这回没有含糊
有业内人士提到,这种“打与立”的同频操作,意味着监管端和传播端开始形成合力,剧集不靠吹风站队,而靠作品硬碰硬
说白了,热搜不再是通行证,戏好才是硬票根
第一个信号,正向题材配实力演技,才是当前的硬通货
《沉默的荣耀》里,于和伟饰演的英烈吴石,没有大把煽情台词,却靠细腻的分寸打穿屏幕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他把这十个字说得平缓却决绝,眼神里同时装下不舍与笃定,文人骨气和军人硬度在一瞬间对上了焦
观众把他演刘备时的弯腰隐忍,和演吴石时的挺直坚定放在一张图里对比,连步伐的起落都和角色气息贴合,这种“角色附体”的完成度,是热搜给不了的确定性
第二个信号,演员的社会价值,正在盖过流量热度的光
有人注意到,于和伟的社交账号鲜有精修自拍,多的是清明、国祭日的转发与注脚
他说“身为公众人物,能为这片土地做些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话并不新,但他用了方法论去兑现——提前两个月泡图书馆找史料,去和原型后人聊天,把“丈夫的牵挂”和“革命者的坚定”揉成一个人
当岛内观众为剧情共情落泪
他回应一句“家国之情刻在骨子里,共鸣会把彼此连起来”,这就是价值对齐后的传播力量
第三个信号,作品质感的重量,已经压过虚浮的数据泡沫
这几年,不少剧组开机先吹投资、上线就晒预约,播放量刚破个零就庆功
可“好戏不吵闹”的规律从来没变,《人民的名义》《狂飙》都是没大铺垫、全靠口碑冲上来的例子
于和伟在《坚如磐石》里一个整理袖口的即兴动作
表面云淡风轻,手指下意识捋了捋,立刻把角色“伪善又心虚”的质感露给镜头
这种对细节的死磕,才是能穿透噪音的真本事
观众心里有杆秤,真质感比假数据更能留下人
把镜头拉远些,会更懂这次“被点名”的底色
出身普通工人家庭,父亲早逝,母亲靠烤红薯攒两分钱一枚地把九个孩子拉大,姐姐为了他卖掉给外甥准备的钢琴,只为了那句“砸锅卖铁也供你”
说到底
“不放弃”被刻进了骨子里
这才撑过了后来漫长的龙套岁月
那些看不见的冬夜,在北影厂附近的出租屋里,暖气没有、镜头不多
他裹着军大衣看别人演主角,自己凑不满三页台词
最难的时候站在长江边上问一句“难道就做个会说话的背景板?”
转机来自一次据理力争——高希希筹拍《历史的天空》,角色几乎旁落
话剧老师的一句“人物的种子已经在他心里发芽了”,把他拉回剧组
后来“坏得让人不敢跟他来往”的误解,成了演技的正名
39岁凭刘备被记住
年轻时他说话低头含胸,中年求贤时眼神恳切,“接着奏乐接着舞”里扛着乱世的从容,都是翻烂史书换来的细节
直到2026年的陈独秀
“灵魂附体般的表演”这句罕见的评价落地,他在白玉兰舞台上说“终于不用陪跑了”,那一瞬很多同行眼眶发红
这并非“迟到的幸运”,而是“长期主义的回报”
把画面切回深秋片场,风有点硬,土也真
他蹲在监视器前和导演反复商量一句话:“这个镜头里的泥浆得是真的,才够有力量”
戏服上挂着尘,头发被风掀起一点翘,眼神却亮得很
这就是“戏比天大”的工作状态
没有仪式感,只有不放过的真实
行业层面会发生什么变化?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平台的采购标准会更看重文本完成度、主创履历与价值导向,资本会把钱投向可验证的制作能力而非“带量明星”
年轻演员要想出圈,恐怕得先把台词、肢体、人物史料这些“基本功账”补齐
观众端也在变化
情感共鸣和现实落点,越来越成为追剧的第一驱动力
这一天,某部古偶剧因数据造假被点名并下架;
同一天,一个把角色演到骨子里的人被连点两次,有对比才有答案
显然
内娱不是没有路,只是不再给捷径
在这个新范式里
“内容为王”不再是口号,而是通往舞台的门禁卡
也许下一次被点名的,会是另一个把泥浆弄真的人
因为真正被需要的,从来不是热度,而是可信的故事和可信的人
别再问内娱有没有希望,认真做事的人,已经给出答案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