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缘计划2》是一个原创音乐类节目,个人对此节目还是有一些期待的,毕竟原创音乐节目在如今的娱乐圈里实属罕见。而且即便《音乐缘计划1》已经过去很久,里面的一些歌曲仍然让我不断回放,比如《口头禅》、《租购》、《只字不提》、《霸王别姬》和《来,走》。这些歌至今仍在耳边回荡,旋律和歌词依旧充满魅力。如今,《音乐缘计划2》已经播出了两期,下面就来聊聊我对这两期节目的看法。
从这两期的歌曲质量来看,我认为整体水准低于第一季。第一期有《时差》和《顽疾》这两首歌值得一提,尤其是《顽疾》,通过老薛的改编,尤其是歌词上的改变,使得这首歌有了质的飞跃,变得更有深度和感染力。而第二期的表现则不如第一期,只有《湖泊》比较突出,《连锁反应》则勉强合格。为什么会觉得第二季的歌曲质量比第一季差呢?我认为关键问题在于节目组的初衷似乎发生了变化。节目似乎已经忘记了最初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发掘华语乐坛的好歌,或者是为了将优秀的原创音乐人推向舞台让更多人看到,而更像是为了追求节目的热度而制作的。
首先,谈谈选歌的问题。从这两期节目来看,节目组的选歌偏向了经典套路的歌曲,这些歌曲在旋律和编曲上虽然有标准化,但缺少创新的元素。节目组虽然严格筛选过歌曲,但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是,虽然每首歌听起来都不错,但它们大多符合某种“经典模式”。所以观众常常会觉得这些歌曲好像在哪里听过,副歌部分甚至会让人觉得很像其他歌的旋律,甚至能提前猜到接下来的旋律走向。这样的歌曲就像是专辑中的填充曲——主打歌之后的几首歌,虽然不能说不好,但听多了就会觉得有些雷同。例如第二期的《跑调》,这首歌在这样的套路作曲框架下,换个词也能同样唱出那种感觉。个人认为这种歌曲就像是网络神曲或者是口水歌,虽然不难听,但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相比之下,第一季的歌曲种类丰富,各种风格都有,给观众带来了更为多样的听觉体验。
其次,节目宣传方面也让我产生了疑问。从来没有见过哪个综艺节目如此公开地允许参与者提前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节目未播出的内容。现在大家可以在小红书上看到很多歌手发布的节目预告或Repost文章,似乎节目组是想通过这些歌手的粉丝群体来传播节目的热度。可是,官方层面的宣传却显得相当薄弱。我们没有看到乐评人对歌手演唱的评价,网络上也很少看到官方推广的身影。看起来,节目几乎完全依靠各个歌手粉丝的自发推广,才维持了节目热度。如此一来,节目本身的影响力和专业性似乎受到了一定影响。
再来说说《音乐缘计划2》第三期中的歌曲《小孩》。这首歌看似平凡,但节目组通过巧妙的安排,将RAP、抒情和律动等元素结合在一起,并且选择了七位歌手共同演绎。这样的安排,仿佛借鉴了《坡哥浪姐》中的组合演唱形式,目的明确——通过一场热闹的现场表演吸引观众的注意。虽然这首歌的演唱没有任何瑕疵,现场气氛也异常火热,但唱完之后,留下的印象却很淡。几乎没人记得这首歌的创作者是谁,大家更多的是关注演唱的“明星效应”和节目带来的热度,而不是歌曲本身的创意和质量。这种做法让人不禁怀疑,节目组是否更多是在通过这种形式来博取关注,而非真正关注音乐的本质。
最后,我还是希望节目组能不忘初心,继续秉承第一季的宗旨,为华语乐坛发掘更多优质原创歌曲。也希望能让更多有才华的年轻创作人获得更多的机会。毕竟,原创音乐类节目并不容易,希望节目组能充分尊重音乐创作的初衷,不要让这些优秀的音乐人和他们的作品被商业化和套路化的手法所拖累。
)
)
)
)




)

)
)
![[Optiwave] OptiSystem应用:相位敏感光时域反射(Φ-OTDR)仿真](/img/53.jpg?text=[Optiwave] OptiSystem应用:相位敏感光时域反射(Φ-OTDR)仿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