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常常被认为是老掉牙的桥段?《喜人2》却以三大亮点打破了这个偏见: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民国背景下充满狗血的情节、高难度的场景调度,将本来普通甚至俗气的情节包装得犹如带糖霜的甜点,让在场的女生们一边大快朵颐地嗑糖,一边又忍不住落泪。周铁男三次尝试为了爱情付出,最终用《安可》证明:爱情从来都不是没用了,而是我们一直没有更新它的装备。
第一次看《忘不了》时,我看到神探误把路人当成前任时,忍不住大笑,猛捶墙壁。然而,弹幕中有个评论说:“男主不够帅,嗑不动”,这一句话瞬间把我从幻想中拉回现实,原来CP感才是暗藏的评分标准。好笑的确好笑,但并不代表这就足够吸引人,姐妹们的话虽然尖锐,却也道出了真相。
第二轮《一方青苔》中,民国风格的滤镜和狗血情节更是让我捧腹大笑。李飞一开口,我就笑得差点摔倒。而当李梓溪追着周铁男逼他表白时,我却感到异常尴尬:漂亮的姐姐反复倒贴,却始终得不到回应,这哪里是浪漫,分明是颜值税的问题。
然而,当《安可》第三轮播出时,周铁男戴着马面具退到后方,然后顺势把左凌峰推到了李梓溪身边,他们穿着情侣装一同上台。弹幕瞬间风向一转,我也情不自禁地尖叫了出来——原来,爱情的戏码,只要有一张对的脸,剧情就能顺畅推进了。
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那一场场的场景调度。七个人在复杂的场地中交错行走,稍微一个动作迟缓,面具就会露馅。我一边紧张地关注细节,一边心跳不止,就像是在看一场密室逃脱一样,爱情成了一个解谜游戏,糖中埋藏着刀刃,刀上镶着钻石。无论逻辑是否成立,只要嗑起来,那就是美好。
记得公司团建时,我们玩起了“你画我猜”游戏。那位帅气的同事随便比了个心,全场就爆发了尖叫;而我演了个猴子,根本没人拍照。这一刻,颜值优势暴露无遗,虽然有点残酷,却也极为真实。视觉优先是人类的本能,这并不一定是肤浅的表现。
别急着谈论双标问题,周铁男通过三次试探找到了应对的方法:既然硬件无法改变,那就通过软件加以弥补。他用一镜到底展示专业水准,借民国的老套情节制造笑料,并通过复杂的调度制造出精彩,爱情不仅仅是嘴巴里说的“爱”,它还需要依赖技术来保驾护航。
从这节目,我也得到了启发:下次相亲,别再装作一副深情的模样,先找个光线好一点的咖啡馆,准备一些手冲咖啡的小知识,借助氛围给自己加分。节目让我明白了,布置好场景,爱情就如同打了滤镜一样,自然有了加分项。
有姐妹吐槽第三轮男主换人,仿佛把“颜值即正义”写在了明面上。长远来看,这是否会带来不良影响?毕竟周铁男不能永远请外援,等他回到核心位置时,观众还会不会接受他?这一点让我开始担忧。
此外,过度依赖技术化的手段或许会让感情显得不真实。举个例子,我曾看过一档恋爱综艺,男嘉宾用无人机送玫瑰花,结果女生当场表示不满:“我要的是真心,而不是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如果爱情变成了精心策划的表演,那即便再甜也会变得像是工业糖精一样,失去了原本的味道。
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节目播出后,左凌峰的微博粉丝在一晚上增加了十万,而周铁男仅增加了两千。观众通过最直接的数据投票,虽然我们可以称赞努力,但现实是,身体总是更倾向于颜值。这个结果,对编剧来说无疑是一种警示。
看到节目结束,我拖到最后,看到周铁男取下面具的那一刻,弹幕瞬间刷出“破防”。可是泪水还没擦干,就有人评论“男主角换得棒”。原来大家流泪并不是为了爱情,而是那种“终于选对人”的快感,情绪被精准掌控。我们究竟是在嗑甜蜜,还是嗑套路呢?
转念一想,综艺节目从来就不是爱情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情绪按摩仪,它让你在周五的夜晚心潮澎湃,接着再把你送回现实。只要在某一刻你真心地笑了,谁还会在意糖衣里包裹的是代糖还是蔗糖?
因此,我不批评这个节目“看脸”,反而感谢它把潜规则摆到明面上。至少下次当我妈说“人好就行”时,我能拿出这一期的截图对她说:“妈,您看,就连喜剧都懂得CP感。”这一下母女之间的对话有了科学依据,气氛也变得温馨友好。
至于周铁男下一轮会玩什么新花样?我猜他或许会挑战“反颜值”的新构思:让帅哥戴上秃头套,将主动权重新交回剧情之中。反正观众有喜新厌旧的习性,而节目偏爱出其不意的反转。我已经准备好瓜子,等着迎接下一次的精彩更新。
屏幕前的你,是属于“技术流”还是觉得“颜值即是正义”?或者你是否曾经遇到过“努力难敌颜值”的困境?来评论区聊聊,大家一起吐槽,一起学习,也许下一次,我们就能书写属于自己的爱情剧本了。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