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自由碾过美国梦——《摩托骑士》(破碎的自由) 99xcs.com

嘿,最近看了一部挺有意思的美国电影,《摩托骑士》。这电影名字叫《The Bikeriders》,在国内也有人叫它“摩托黑帮”或者“不羁骑士”。说到这,我还得提一下电影的起源,它其实是基于丹尼·里昂1967年的摄影集改编的,讲的是芝加哥一个叫“破坏帮”的真实摩托车俱乐部。

电影的故事是从女主角凯茜的回忆开始的。她偶然走进一家摩托车酒吧,被一个沉默寡言的男人班尼吸引了。班尼是新加入“破坏帮”的,而帮派的老大约翰尼正打算把班尼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这约翰尼啊,他的灵感来源于马龙·白兰度主演的电影《飞车党》,照着电影里的样子建立了这个俱乐部。一开始,大家只是爱骑摩托的人聚在一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俱乐部变得越来越不像样,从单纯的爱好变成了一个充满暴力和犯罪的帮派。

凯茜看着这一切发生,心里别提多难受了。她担心丈夫班尼的安全,只希望他能从这个烂地方脱离出来。电影里对六十年代美国中西部的摩托车文化描述得挺到位的,但实际上它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美国梦破碎的故事。

说到这里,我得说说电影里的几个演员。朱迪·科默扮演的凯茜,演技那叫一个赞,她把一个中西部工薪阶层女人的坚韧、野性和脆弱表现得淋漓尽致。汤姆·哈迪饰演的约翰尼,则完全不像白兰度那么简单,他给角色注入了更多的层次,让人看到了一个矛盾体。至于奥斯汀·巴特勒扮演的班尼,虽然角色单薄了一些,但他的表现也还算到位。

电影里的摄影和场景设计都很棒,尤其是那些摩托车的镜头,让人仿佛真的坐在后座上,感受那种自由却危险的感觉。导演没有刻意美化这种生活,而是既展现了它的吸引力,也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其中的凶险。

最后,我得说说电影的主题。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摩托俱乐部的故事,更是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在六十到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渴望打破旧秩序,但又害怕迷失方向。而“破坏帮”的兴衰,正是这种矛盾的体现。

片尾的彩蛋展示的照片,直接取自丹尼·里昂的原版摄影集,真是电影最好的注解。那些真实的骑手们在笑在闹,摩托车停在路边,阳光灿烂。这些影像与电影故事重叠交融,让人分不清哪些是虚构,哪些是现实。

总的来说,《摩托骑士》用虚构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时代,让人思考自由的意义。那种追逐的自由,最终却成了暴力的囚笼。凯茜最后的目光,充满了说不出的东西。导演没有明说,但你知道,有些东西一旦破碎,就再也拼不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