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伦因丑闻息影,我们该为此惋惜吗?(伍迪·艾伦 写真) 99xcs.com

艺术家的光环,往往掩盖了道德与法律的边界。以伍迪·艾伦为例,他的作品在银幕上独树一帜,以其独特的幽默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赢得了全球影迷的喜爱。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伍迪·艾伦,其私生活却如同电影般荒诞,引发了道德与法律边界的争议。

1997年,伍迪·艾伦娶了宋宜——这位宋宜,正是他前女友米娅·法罗收养的养女。尽管这段婚姻的真相与“娶了自己的养女”的误解有所出入,但这段关系依旧引发了巨大的非议。26年前,伍迪·艾伦被曝涉嫌性侵自己的养女迪伦·法罗,尽管他坚决否认,但这一事件成为了一个跨越世纪的谜团。4年前,昔日的养女迪伦在《洛杉矶时报》上发表公开信,描述了被性侵的过程,再次引发了轩然大波。

然而,在一切证据确凿之前,我们不能仅仅根据媒体舆论传扬的信息,就急于作出集体“道德审判”。一旦艺术家的侵犯违法行为被证实,那么艺术家的头衔和光芒,也不能成为他们逃避制裁和审判的借口。罗曼·波兰斯基的经历便是如此,尽管他面临着严重的道德问题,但他的电影生涯并未因此中断。

“艺术家特权”这一概念,常常被用来解释艺术家似乎能冲破世俗眼光的枷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家就享有了道德或法律制裁的绝对豁免权。道德审判与艺术评价的关系,往往被艺术家个人品德与作品价值的分离所掩盖。

在好莱坞和欧洲世界里,人们已经学会将作品和人品分开对待。影迷仍然愿意去影院欣赏那些存在争议的创作者的电影。伍迪·艾伦在丑闻曝光后的若干年里,也一直被重量级的演员和投资方青睐。然而,随着MeToo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艺术家的性侵犯行为,已经严重侵犯了受害者的人身权利,扰乱了行业秩序。

面对存在道德问题的艺术家,我们尚且可以将他和作品区分对待。然而,面对本身就“三观不正”的艺术作品,我们又该怎么办?纳粹电影《意志的胜利》便是这样一个例子。这部电影的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是纳粹最为有力的宣传机器。然而,这部电影在审美上却非常优秀,成为了影史上的杰作。

苏珊·桑塔格认为,艺术中的道德愉悦以及艺术所起的道德功用,在于意识的智性满足。艺术,正承担着这种“道德的”责任。真正的艺术作品,是对人类意识的品性或形式的体验。不论艺术家个人的意图如何,只要是艺术作品,就根本不能提倡什么。最伟大的艺术家获得了一种高度的中立性。

在探讨道德与法律边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艺术与道德的关系。艺术家的光环,不应成为他们逃避道德和法律的庇护所。艺术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两者共同的作用下,艺术才能真正地影响人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