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3日,《奔跑吧》节目组的录制现场,一段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视频中,46岁的沙溢将24岁的宋雨琦轻轻揽近,首先额头相贴,似乎是亲吻额头,接着又侧脸相靠。这一系列动作在碎片化的传播中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最终节目组不得不发布官方声明回应:“散了吧散了吧,塔吉克族的贴面礼而已。”

这份简短的回应揭示了事件的真相:镜头中并非娱乐八卦中的暧昧情节,而是一场藏匿在综艺框架下的民族传统礼仪的展现。根据节目组的设定,这一环节旨在再现塔吉克族的“吻额礼”——一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礼仪,本意是长辈向晚辈表达关爱的一种庄重仪式。镜头从正面捕捉到的画面显示,沙溢第一次接触到的并非宋雨琦的皮肤,而是她佩戴的金属额饰;第二次相贴的动作中,也未见明确的皮肤接触。而宋雨琦全程面带微笑,表现自然,与网络截图中被放大和解读的“惊愕”表情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场误解反映了综艺节目中的人设与现实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奔跑吧》的长期叙事中,沙溢被塑造为“沙爹”的形象,他不仅主动为宋雨琦佩戴发卡、分担任务,还常以长辈的姿态关怀年轻的艺人。宋雨琦多次在公开场合称沙溢为“沙爹”,两人之间的互动也常被观众解读为“父女式的温情”。两人之间21岁的年龄差距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亲情化”的关系模式,使得“吻额礼”在节目语境下似乎有着合理性。

然而,民俗学者指出,塔吉克族的吻额礼虽然在婚礼和聚会等场合中常见,但其适用范围主要限于同性别的人或长辈与儿童之间。节目组将这一传统礼仪娱乐化、简化的做法,无意中引发了舆论的分裂。支持者认为这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创新尝试,而批评者则认为这种处理方式模糊了原本仪式的严肃性。

令人深思的是,在这一跨文化的解读冲突中,新疆的本地网友成为了最坚定的澄清者。他们强调:“请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礼仪”,并通过“入乡随俗”的观点进行科普,成为对抗误读的强有力声音。

更值得注意的是,舆论的两极分化。有观众坚持解读每一段肢体接触中的“潜台词”,坚信“综艺效果即剧本”,而另一部分观众则表示:“看节目组反应的速度,就已经信服了”,认为节目组迅速的回应体现了诚意。这场争议的焦点早已超越了对具体行为的评判,演变成了一场关于文化符号传播权力的争夺。当非遗礼仪遇到镜头语言的转化,我们该由谁来界定这种文化符号的传播边界?

或许,《奔跑吧》节目组在最初策划时并未预见到,原本旨在展示多元文化的设计会引发如此广泛的争议。正如网友所言:“民俗走进综艺本应是一件好事,但镜头不仅能放大仪式感,也可能扭曲其原本的庄重。”这场风波的最终结局,或许正如官方所言,应该“散了”。当观众等待节目中礼仪环节的完整呈现时,理性最终将战胜碎片化传播所带来的误读和想象。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