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963年,22岁的解放军文工团演员刘尚娴接到了一个试镜的通知。导演武兆堤被她身上那股军人的直爽劲儿吸引,三天后,她便成为了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芳。在电影上映后的1964年,王芳一角色迅速成为了那个年代几乎所有女孩的偶像。刘尚娴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表示,常常有人在街上向她大声喊着“王芳同志”,但是当电影拍摄结束后,她并没有选择像许多人所期待的那样继续从事演员工作,而是毅然回到了部队文工团。

刘尚娴后来担任了总政话剧团的副团长。她给新入伍的年轻演员们定下了严格的训练规矩:每天早上六点准时起床练声,无论刮风下雨。有一次,一位十八岁的小战士抱怨嗓子疼,想偷懒不练,刘尚娴把他叫进办公室,讲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她提到,拍摄《英雄儿女》时,某一场戏需要在零下二十度的室外连续喊口号。拍了十几遍,嗓音几乎喊哑,导演表示声音还是无法传递出战场的氛围。于是,她含着润喉片又喊了二十遍,最终通过了导演的要求。听完这番话,小战士深受触动,第二天清晨五点半就早早起来开始练声了。

198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筹拍电影《八女投江》,他们邀请了已经转做导演的刘尚娴担任艺术指导。正值经济困难时期,胶片配给紧张,剧组仅获得了计划用量的三分之二,按照常规拍摄方法,根本无法完成拍摄。然而,电影中那场八位女战士集体跳江的戏,却被后来的军事院校多次作为教学案例,讲解中国军人的牺牲精神。

谈到《英雄儿女》,不能不提那首经典歌曲《我的祖国》。1964年,演唱者郭兰英在录制这首歌时刚刚得知弟弟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消息。那是1953年第五次战役中阵亡的,然而由于战场通讯的阻碍,家人直到十年后才收到了确切的消息。郭兰英在录音棚里对着话筒唱了三遍都不满意,导演武兆堤走到她身边,轻声说道:“你弟弟也听着呢。”郭兰英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终于在第四遍唱出了那种既辽阔又深沉的感觉。
1953年,郭兰英作为慰问团成员前往朝鲜前线,并随身携带着自己写的《英雄赞歌》歌词。有一夜,战地医院送来一批伤员,其中一位19岁、来自四川的年轻战士伤势严重。郭兰英把写有歌词的纸条塞进了他的手里,并告诉他:“记住这些字,你就能活下来。”幸运的是,这位年轻战士成功康复,并在1990年亲自从四川赶到北京,带着那张已经发黄的纸条找到了郭兰英。那张纸条被他用塑料膜封好,装在一个铁盒里保存了整整三十七年。

随着时间流逝,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一支特殊的老兵方阵缓缓通过天安门。镜头扫过,78岁的刘尚娴坐在观礼台上,眼眶微湿。旁边的年轻记者问她在想什么,她轻声说:“想起当年一起拍戏的那些战友,好多都不在了。”

近年来,刘尚娴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培养年轻演员的工作中。她曾在中央戏剧学院开过几次讲座,学生们最喜欢听她分享当年拍摄《英雄儿女》的细节。她告诉他们,电影中王芳唱《英雄赞歌》那场戏拍了整整三天,因为导演要求她在唱歌的同时,要一边想象前线的战友,她因此真的哭了,妆花了又补,补了又花。

80岁时,刘尚娴参加了一次老电影人的聚会。当有人提议大家一起唱《我的祖国》时,她突然唱不下去了。并不是忘词,而是因为嗓子发紧。旁边的老艺术家轻拍她的肩膀,什么也没说,但两人都不禁红了眼眶。她深刻明白,作为演员的职责不是让别人记住自己的外貌,而是让人们记住自己所演绎的角色所代表的意义。王芳的形象,代表了那个年代无数英勇的女战士,她们有的有名字,有的没有,但她们的事迹值得被永远铭记。
刘尚娴老师的故事和这段尘封的历史,深深触动了许多网友的心。“看了刘尚娴老师的故事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明星’。如今的流量明星更替频繁,但王芳这个角色却在几代人心中永存,脸上有皱纹,满头白发的她,比任何精修图都要美。”一位网友如此评论。

另有网友回忆起自己的爷爷,每次看到《英雄赞歌》时,总会放下手中的活,静静地听完。“以前我不太理解,但现在似乎有些明白了,那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他们青春的记忆和无法回归的战友。”还有网友提到,“‘怕霉,更怕忘’,这句话让我忍不住流泪。那个把歌词裱起来每年晾晒的四川小兵,他守护的是什么样的感情?我们应该更加珍视这些真实的历史故事。”
“现在的信息时代,许多真正有价值的故事被淹没了。希望平台多推广这类正能量内容,而不是无聊的八卦。”一位年轻网友感慨道。“作为90后,我对那段历史并不清晰,但通过这样的故事,我感受到了那份真挚的情感。相比虚构的电视剧,这份情感更加动人。建议可以用新技术修复《英雄儿女》这样经典的作品,让更多年轻人看到。”
你最喜欢的老电影是哪一部?哪一个经典角色曾深深打动过你,让你至今念念不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