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的寒冬,一部尘封了五年的电影《狗十三》悄然绽放,它没有明星的光环,却让无数观众在影院中泪如泉涌。这部早在2011年拍摄、2013年完成的影片,为何能在时光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几代人的“心灵镜像”?答案,就藏在它的创作初衷与现实回响之中。
《狗十三》的诞生,源于一个偶然的契机。剧本最初是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焦华静的毕业答辩作品,她的指导老师曹保平被其中“日常下的不寻常”深深触动。尽管曹保平当时以犯罪题材著称,但他对青春题材的剧本念念不忘——那些没有堕胎、霸凌等戏剧化情节的平凡日常,恰恰击中了他对中国式家庭关系的集体记忆。
影片的创作充满了对真实的坚守:拍摄地选在编剧焦华静西安的老家,家中每间房的布局都保留着原貌;演员选用自带“淳朴自然”气质的张雪迎,为还原角色情绪,甚至采用“真打真拍”的方式呈现关键冲突;在数字拍摄已成主流的2011年,剧组坚持用胶片拍摄,只为捕捉更细腻的生活质感。曹保平坦言,他想拍的不是“残酷青春”,而是“我们平时咽下去的生活沟沟坎坎”,那些藏在习以为常里的成长阵痛。
由于题材触及家庭关系的敏感内核,影片完成后迟迟未能公映,直到2018年才迎来上映契机。而曹保平早已笃定:“这是一部不会过时的电影,里面的生活放在当下依然比比皆是”。
作为一部低成本文艺片,《狗十三》的票房最终定格在5129.9万元,却收获了口碑的“逆跌奇迹”——豆瓣评分稳定在8.3分,猫眼评分8.2分,上映首周后排片率与上座率持续攀升。更难得的是“补票”现象:许多看过盗版的观众主动走进影院,用票房表达对作品的认可。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