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个资深喜剧爱好者,从《一喜》追到《喜二》,我的失望之情无法言表。从开播前的满怀期待,到如今播出八期后的心如止水,这种变化我相信并非个别现象。

《喜二》今年最大的亮点,应该就是请回了前几季的冠军和出圈的喜剧人物担任团长。然而,正是这一波邀请,掀起了节目播出期间的最大舆论风暴。原本备受关注的“一喜”冠军组合“逐梦亚军”再次回到舞台,结果却遭遇了他们出道以来最严重的挫败。时隔四年,蒋龙和张弛以组合身份重返喜剧圈,然而演出却频频遭遇困境。节目制作组的快剪辑、队员作品意外爆冷、低分评价……这些问题一一出现,最终,逐亚团队在团战中全员被淘汰。

最令人感到失望的,或许不是他们的淘汰,而是这四年间,喜剧本身所经历的审美变化。回顾之前的几季节目,舞台上曾有Sketch、木偶戏、漫才、默剧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然而,今年,《喜人奇妙夜》似乎几乎成了“大底层舞台”。从《旧警察故事》的生死反转,到《旧矿工故事》对人性的刻画,再到《救“舅”大状师》中的价值升华——这些作品虽然有其亮点,但过多的“大底层”故事逐渐让人感到审美疲劳。大底层题材并非不可取,但它的过度使用却让作品趋向单一化。

不少网友也对像小力士的《旧警察故事》、《旧矿工故事》、以及《拳村的希望》等作品表示质疑,认为这些作品在创作上显得公式化:底层人物遭遇考验,最终展现人性的光辉。其实,这不仅是《喜人奇妙夜》的问题,更深层的原因可能在于创作受到了舞台形式的束缚。

节目中的“一荣俱损、一损俱损”式连坐制、极限压榨创作能力的排练环境,以及种种限制,导致许多喜剧人的创作无法真正独立发挥。这些喜剧人不仅要考虑自己的作品是否有趣,还要揣摩观众的口味。比如《棒棒小卖部》开播前,土豆曾表示“我们赢不了”。这并不是自我否定,而是源于他对观众的深刻理解——相比无厘头的幽默,今年的观众似乎更倾向于喜欢反转和情感共鸣的剧情。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棒棒小卖部》与《兴帮往事》平局收场,证明观众依然会为纯粹的好笑买账。这也显示出,即便整体趋势发生了变化,喜剧仍然是需要有“笑点”的。可能正因为如此,今年“外星从”才会如此火爆,成为一大亮点,但一个“外星从”并不足以拯救整个节目。随着节目一路下滑的口碑和收视率,《喜二》的表现也再次验证了这一点。

尽管如此,《喜人奇妙夜》依然是一档值得观看的好节目,节目中的每一位喜剧人都在为其付出巨大努力,他们的创作与付出值得我们尊敬。只是,希望节目组在未来的制作中能够更好地平衡创作与质量,不要在匆忙赶制下一季的同时,破坏了这档节目原本的魅力与品质。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