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姐妹俩一谈起《喜人奇妙夜2》,话题总是绕不过张兴朝那场轰动一时的逆袭。他的节目《冷不丁,梆梆就两拳》赢得了19000多张观众全票,通过率之高直逼榜单顶端。当时,我和闺蜜在奶茶店里,捏碎了杯中的珍珠,心里满是疑惑:这个曾经被戏谑从未赢得过投票的选手,怎么就凭一套狂暴的拳法横扫全场?当聚光灯聚焦在张兴朝身上时,我们的内心似乎突然被什么东西激发了,那只早已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野兽”也跟着跃跃欲试。
回顾那场戏,我笑得几乎把奶茶呛进了气管。当张兴朝对着洋人拳王米歇尔使出乱拳时,现场的欢呼几乎要把屋顶掀翻。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场面就像我们自己所钟爱的爽剧,仿佛是《叶问》里那段痛击十国高手的经典情节,套上了一个喜剧的外衣。

张兴朝用偷袭踹裆和撒石灰的招数,将原本不敢直视的讽刺,包装成了满满的爱国情怀,现实中那些不敢翻白眼的瞬间,统统被掌声取代。就像闺蜜说的:“打洋人啊,这主题在抖音上能爆三次。”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那位在彩蛋中三次被KO的混元形意掌门,竟也成了喜剧的元素。我们所有人,都在完成对荒诞现实的优雅复仇。这不仅仅是一个笑点,它更像是将全网曾经嘲笑的闹剧,注入了幽默的抗体。那股从观众席上爆发出来的笑声,既有对魔性视频的集体记忆,也包含着审视自我娱乐底线的微妙快感。
更值得注意的是,节目组的操盘手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你还记得表演结束后,马东笑眯眯地对刘嘉诚说的火后感言吗?这套明星助推术,简直堪比流量流水线。热搜词条一波接一波涌现,就连我那向来不看综艺的室友,也能哼出“梆梆两拳”这几句。营销在第二现场上不断进行,投票的结果,仿佛早已在高速路上展示给大家了。当领笑员打出由800票构成的“护城河”时,真正的胜负早已不再取决于表演,实际上,胜负和表演本身已经几乎没有任何关系。这哪里是在评分?这分明是制作组早就给观众递过来的参考答案。

最扎心的招数,往往隐藏在赛程的安排中。那句“前面作品太闷了”其实早已暴露了关键信息。当观众被连续轰炸了两个小时的平淡内容,突然出现一场炸裂的表演,瞬间点燃了全身的兴奋神经。这种感觉就像深夜加班后猛喝一口甜腻奶茶,明明知道不该这样做,却依然享受其中。当疲惫不堪的观众终于迎来一场狂热到极致的演出时,张八旦那种格格不入的怪诞感,非但不再刺眼,反而成了拯救全场的救命稻草。

其中更深的秘密,隐藏在集体情绪之中。我们在投票时,究竟选择了什么?当综艺现场成为互联网情绪的“回收站”,投票按钮成了当代人情感宣泄的工具,那些工作与生活中无形的压力,在笑声里变换了形态,最终都投射到了擂台上,打倒洋人的小人物身上。就像上周,我同事在茶水间大骂客户,最后却忍不住打开张兴朝的鬼畜视频,傻乐了三分钟——这正是现代人的代偿机制,已然变成了一种艺术。

然而,热闹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脆弱的一面。试想一下,如果张兴朝的拳头砸向的是自家人,当他把石灰粉撒在同胞脸上时,台下的掌声是否还能如潮水般涌来?爱国情怀并非免死的通行证,而喜剧的界限也不应该由身份来划定。去年就曾有个综艺节目,因方言梗调侃被指责为地图炮的事情,仍历历在目。当创意藏匿在安全区内时,真正尖锐的现实讽刺便难以显现。

更值得警觉的是,人设的过度消耗。当疯傻的形象彻底贴上张兴朝的标签时,下一季他还能够如何发展?是继续加码,成为“马保国2.0”版本,还是干脆转型,去贩卖心灵鸡汤?这让我不禁联想到某档户外综艺中的一位常驻嘉宾,连续三季被迫生吞虫子时眼中流露的麻木与绝望。人设如同一把双刃剑,它能打破观众的认知壁垒,也能封死自己发展的可能。

或许,我们该在笑声中放一面镜子。当同事模仿张兴朝那套疯拳,办公室一片哄笑时,我却看到她因加班熬出的乌青,猛然间清醒过来:我们究竟是在致敬荒诞,还是已经被荒诞悄然驯化?当代社畜在工位和舞台之间精分切换时,张兴朝的疯拳,到底属于喜剧表演,还是生存隐喻?

马东的团队,估计在查看数据时笑得合不拢嘴。在这个注意力比黄金还稀缺的时代,触碰群体潜意识,始终是制造爆款最有效的法则。就像张八旦那疯狂出击的拳法,表面上是混乱的娱乐狂欢,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运作逻辑。当投票结果最终揭晓时,真正值得关注的,或许不是舞台上的胜负,而是台下那成千上万,渴望情感宣泄的普通人。最终,留在我们手机里的,是张兴朝那搞笑滑稽的动作,还是我们投票时心头一热的悸动?在场有多少人看了这场梆梆两拳的对决?你按下的投票按钮,为谁而按,是为了舞台上的表演者,还是那个混在人群中的、偶尔摘下面具的自己?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