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篇先来个新包速递 ▼
你敢信这是Chanel的包吗,而且还是DNA存在的2.55。如果是Balenciaga或者Masison Margiela也就算了,可它是Chanel,那就足以用“颠覆”来形容了。
看习惯了“正常”的2.55,看到这样“扭曲”的版本是不是还觉得挺新鲜?这是Matthieu Blazy上任香奈儿的首场秀作品, 带着一股子“意想不到”和“不可思议”。
扭曲版2.55这次的“压皱”重生有意让酒红色衬里外露,整体风格有着日常磨损后的做旧感。开放式翻盖更是增强了随意感,这个设计其实是用了金属丝嵌入皮革,让包包可任意弯曲做造型。而这只包的肩带也采用了全金属,而不是经典的皮串链。反正就是处处都透着“包袋的奢侈感源于被生活留下印记,而不是全新无暇”的气息。
该说不说,身为“工艺狂人”,Matthieu Blazy的手艺确实值得吹。
作为香奈儿的“灵魂包款”,它的翻盖、链条、菱格纹几乎是奢侈品界的“通用密码”,但Blazy偏要拆了重来。所以当秀场照刷屏时没人否认它的美感,但评论区里“不像香奈儿了”的感叹,不过这也恰恰戳中了这场大秀最微妙的矛盾。在这个Logo泛滥成社交货币的时代, Chanel似乎正以自己的方式稀释着品牌语言。
从其他博主秀后re-see拍到的实物图看,包身的柔软质感以及细节还是“香味”很重的。只不过多了高级工艺的加持,不知道这只大经典的价格会不会超过10个w呢?明年上市的时候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这只2.55除外,还有一只同样颠覆的“双子星”也是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秀场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到,Blazy是直接做了包袋的双拼设计,拼的还是2.55和CF两大经典。一面是传统的2.55包扣,另一面是双C包扣,在背的时候可以自由转换。皮穿链的链条配色分别对应的是包身的颜色,既drama又具秩序感。
当年Coco Chanel设计的包袋,就是为了“让女人有一个能随身携带的优雅伴侣”,不需要它变来变去,只要足够经典、足够适配自己的风格就好。而现在的双拼包,显然巧思满满,想让人背着去适应更多的场景。
这些包袋之所以让人纠结,本质上是Blazy对“香奈儿语言”的重构,他刻意弱化了双C logo、菱格纹这些“视觉符号”,转而用材质和工艺说话。比如上面改造版2.55的菱格纹,换成了更浅的压纹,不近距离看根本感觉不到。
再比如此次的大号旅行手袋,要么在浅浅的菱格纹上小小的点缀一个双C logo,让包袋看起来就只是负责置物而已。
要么干脆连菱格纹都不要了,用慵懒的皮质塑造出松弛的状态,背在身上不需要看到logo,自己舒服就好。
又或者让logo只出现在不起眼的角落,优不优雅的美那么重要,让时髦成为一种感觉才是关键。
宽肩带邮差包自带复古气息,在向品牌heritage致敬的同时又注入了新鲜血液。
这些包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不容易撞包,这在如今奢侈品同质化严重的环境下显得尤为珍贵。在logo沦为社交货币的时代,这种“去符号化"的尝试其实很勇敢,毕竟现在的奢侈品市场,太多品牌靠大logo吸引眼球,Blazy却想让大家“关注包袋本身的工艺”,这份初心是值得肯定的。
Coco Chanel在意的是“包袋能不能让女人更优雅”,Blazy则更关注“包袋好不好看、好不好用”。他尊重Chanel的传统,但坚持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这点在成衣上的表达也很显著。
人称“纹理大师”的他把标志性的斜纹软呢套装用其他材质进行演绎,宽松自由的剪裁看着更加boyish,也隔空巧妙呼应了Coco Chanel爱穿情人衣服的叛逆习惯。
有几个衬衫造型尤其精彩,都是用的及地长裙来搭配,风格和材质的矛盾碰撞虽然一点都不“香”式,但不得不否认它们的美。
这一季的鞋履和配饰也明显在向日常实用倾斜。双色玛丽珍和高跟鞋都在向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招手,这也与当下时尚圈“舒适至上”的流行相匹配。
珠宝配饰则玩起了“若隐若现”的游戏。双C标志和珍珠不再那么频繁地出现,饰品化身为了更subtle的装饰。
当年Coco Chanel女士把珍珠项链叠戴,故意让最短的那串贴紧脖颈,最长的那串垂到胸前,目的是“让配饰衬得人更修长”,而Matthieu Blazy却压根不想去在意那么多,即便全身上下没有配饰女人也一样能够自由好看。
Matthieu Blazy的首秀处处都让人眼前一亮,虽然缺少了“香味”,但他的设计好看、有工艺、懂当代女性的需求,并且让人看到一个正在寻找平衡的Chanel: 真正的奢华,在于既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又不失审美的高度。
换个角度想,百年品牌哪能永远不变。就像那些可塑形的2.55,虽然不像“原版”,但确实让年轻人愿意买单;镂空软呢虽然轻盈得不像传统,却让老面料有了新生命。它或许暂时“迷失”了Coco Chanel那份与生俱来的自我,但毕竟好看是真的,工艺也是真的。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或许我们需要给新任创意总监更多时间,看他如何在新旧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