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浙江羽绒服产业基地发布行业首个《羽绒服质量分级白皮书》,将羽绒服按品质分为1A-5A级,要求“一件一编号、一件赋双码”实现溯源管理。同时,多位女装店主公开提醒:“300元以下的羽绒服不建议购买”——这一观点迅速引发热议。背后真相究竟是什么?
填充物猫腻大
低价羽绒服常以“飞丝”(羽绒碎毛、丝绵混合物)冒充真羽绒,含绒量远低于50%合格线。这些填充物杂质多、羽绒梗硬,不仅蓬松度差,保暖性更缩水近半。
工艺与标准不达标
2026年新国标(GB/T 14272-2021)已将“含绒量”升级为“绒子含量”检测(绒子是朵状结构,保暖性更强)。低价产品因成本压缩,常使用2011年旧标,甚至无标,导致钻绒、面料透风等问题频发。
寿命与舒适度双输
廉价羽绒服洗涤后易结块、异味重,且面料耐磨性差。实测显示,百元级产品穿一季后的保暖性能下降超30%,而合格产品可维持3-5年。
业内专家建议通过“一按、二揉、三拍、四闻”快速鉴别:
- 按:按压羽绒服,回弹速度越快说明蓬松度越好(优质品3秒内复原);
- 揉:揉搓面料,若有明显“沙沙”声,可能防钻绒工艺差;
- 拍:轻拍衣服,观察是否有绒毛飘出(钻绒是低质信号);
- 闻:贴近嗅闻,化工味刺鼻的填充物可能未经充分消毒。
此外,认准三个参数:
- 绒子含量:60%-80%为性价比优选(过低不暖,过高溢价);
- 充绒量:短款100-150克、长款200克+满足寒冬需求;
- 认证标识:新国标GB/T 14272-2021是底线,有“双码溯源”更可靠。
并非越贵越好,这些区间品质更稳:
- 通勤款(300-500元):鸭鸭、雅鹿基础系列,绒子含量70%+,充绒量达标,适合南方冬季;
- 防寒款(500-800元):凯乐石、高梵轻户外系列,采用拒水鹅绒,防风面料加持,-10℃无压力;
- 设计款:太平鸟、波司登年轻线,兼顾蓬松度与剪裁,避免臃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