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前沿立面手法第一季二:藤条编织立面 99xcs.com

手工编织的藤条—菲律宾馆

二、菲律宾馆(Philippine Pavilion)

项目位于日本大阪世博会园区内P09位置

设计概念与文化转译创更美好未来”这一主题,简称“编织”(Woven)。展馆旨在通过建筑形态和展示内容,强调自然、文化以及社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的紧密联系,呼应菲律宾深厚的编织手工业传统。

手工编织的藤条—菲律宾馆

菲律宾馆文化基因(文化叙事)技术转译,体现为编织藤条从"共同编织"跃升“为再生编织藤条、手工立体编织肌理、模块化、广义可持续性界面”。

手工编织的藤条—菲律宾馆

立面手法与探索

立面手法聚焦于“通透的朦胧感、文化的温暖感与手作的轻盈感” 三者的融合。核心探索聚焦于材料革命、工艺创新、结构创新(现代藤编结构)、零碳承诺的实践。

  • 整体视觉效果——整个建筑外观宛如一件巨大的、色彩斑斓的编织艺术品,视觉效果独特且富有手工质感。

手工编织的藤条—菲律宾馆

  • 独特的朦胧美——藤条编织孔隙营造了一种半透明的界面。这种处理方式让建筑体量显得若隐若现,既保证了室内外的视觉连通,又为建筑披上了一层梦幻的面纱,产生了独特的朦胧美。

手工编织的藤条—菲律宾馆

  • 朦胧感与光影的呼吸感——阳光穿过藤条编织孔隙时,会被“打碎”成柔和、斑驳的光点,投射在室内外,创造出一种朦胧、静谧且不断变化的光影氛围。

手工编织的藤条—菲律宾馆

  • 轻盈感与动态的编织感——建筑如同被一层巨大的藤编织物笼罩,轻盈通透。编织纹理随光影变幻,营造出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表面。

手工编织的藤条—菲律宾馆局部

  • 外立面冲击力——212块本土布料拼接幕墙,每块代表不同地区文化符号,形成"流动的民俗画卷",媒体称其为 "编织的梦幻"(Woven Dream)。
  • 永续与循环——使用天然可再生的藤材,世博会后,藤板和纺织品将运回菲律宾国家博物馆展出和收藏。

手工编织的藤条—菲律宾馆局部

幕墙特点与创新探索

传统工艺与现代建筑技术、本土材料与可持续理念相结合的大胆尝试。包括不限于再生手工编织藤条、立体编织工艺、模块化手工藤编板、绿色可持续建造系统。

  • 手工编织藤条——幕墙大量使用了手工编织的藤条(1000多根)。使用“本土可再生材料”进行建设,也彰显了菲律宾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手工编织的藤条—菲律宾馆局部

  • 手工藤编幕墙——外部覆盖1000 多块手工藤编面板。这些面板由超过1000根藤条手工编织而成。藤编面板通过连接件挂接或栓接到钢龙骨上,方便世博后的拆卸。

手工编织的藤条—菲律宾馆局部

  • 立体编织——其幕墙由212种手工编织的藤条工艺品构成。这些藤编面板不仅仅是平面、曲面,还有三维立体的。由菲律宾当地工匠,在被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设计之都的宿务(Cebu)手工制作完成。

手工编织的藤条—菲律宾馆局部

  • 模块化——手工藤编板封装在模块化的密封框架中,成为建筑立面的绚丽饰面。这种模块化的建造方法,便于高效组装和与建设单位的协调。将传统编织提升为建筑规模。

手工编织的藤条—菲律宾馆室内

END.

来源于幕道赢家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