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胖东来公开羽绒服成本打了谁的脸?
1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数字刺痛了无数人的神经。
我看了下新闻,舆论场上,观点碰撞激烈:
消费者代表愤然:“看看,这就是真相!羽绒服行业水有多深?成本一两百,售价动辄上千,简直是暴利!”
厂商代表辩解:“你们不懂行!鹅绒和鸭绒能一样吗?面料、工艺、设计这些都不用钱?胖东来这是在混淆视听!”
专业人士冷静:“消费者就是容易被忽悠,人家说啥他就信啥,胖东来推出的极致羽绒服,就是嘘头,这个和电商做爆款产品一样,你买其他的就贵了,总归是要赚你钱的。”
2
这场争论,让我想起一个沉重的话题:为什么农村的孩子难成材?
我曾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也做了回答:
其一,自私是人类的天性,但是生存环境放大了人性的自私。
在农村,资源匮乏是常态。每个孩子从小目睹家人为每一分钱精打细算,这种生存压力会内化为一种本能——把自身利益看得极重。
走上社会后,很多人会是“葛朗台”一般的人,生怕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这在外人看来可能是“自私”,但其实是自小养成的一种“应激”,一种长期资源紧张下形成的自我保护机制。
其二,教育资源的鸿沟触目惊心。
小学上到初中时,家在镇子上的同学有一本课外辅导,书名大概是《中学教材辅导》(时间太久记不清了),他借给我看了几天,我“惊为天物”;之后经常找他借,他本身不怎么爱学习后来就把这本书扔给我了。依靠这本书,成绩平平的我考上了县重点高中;上了高中后,发现县城的孩子人人都有《教材辅导》,更有很多我没见过的课外读物。
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我深知:只有摆脱原生环境的思维局限,农村孩子才能真正突围,才算是真正的成才。
问题的根源,始终在思想上。
3
胖东来羽绒服事件背后的争论,何尝不是同样的逻辑?
我们总是被困在自己的认知牢笼里——消费者坚信行业暴利,厂商执着于成本细节,专家看透了营销套路。
每个人都从自身立场出发,捍卫着各自的“真理”,捍卫着自己愿意看到的“真相”。
羽绒服,暴利是有,品牌及行业存在溢价也是事实。
胖东来曾经说过:绝对不让消费者多花一分冤枉钱。
现在他们继续践行这个理念,我们应该鼓励这种行为,毕竟胖东来在做当代商业最缺失的东西:诚实!
我觉得我们真正应该深思的是:为什么一次简单的成本公开,会演变成一场全民论战?
是因为我们社会快速分化的社会里,信任已成为最稀缺的资源?
当信任缺失时,每个人都只能紧握自己有限的认知,就再难看见全貌了。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