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秋冬,一种名为甲型H3N2的流感病毒正悄然蔓延,成为本季主导毒株。与去年常见的H1N1病毒不同,此次变异导致人群免疫力普遍不足,更易造成大面积传播。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提醒,当前气温明显下降,流感高发季节已经提前到来。尤其对于老年人、儿童以及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感染后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威胁健康安全。
一、高危人群详解:谁最需要提高警惕?
1. 老年人与儿童免疫力最脆弱:年龄≥60岁的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对流感病毒的抵抗力较差。儿童特别是年龄<5岁的儿童(其中年龄<2岁的婴幼儿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也是高风险人群。学生的集体生活环境增加了流感的传播风险。
2. 慢性病患者风险加剧:罹患一种或多种慢性病(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肾病、肝病等)的人群,感染流感病毒后可能出现原有基础疾病的恶化。肥胖者(体重指数BMI大于30)也需特别警惕重症风险。
3. 特殊生理状态人群:孕妇及围产期妇女由于生理状态特殊,感染流感后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的脆弱人群及员工同样属于高风险人群。
二、科学防护策略:如何有效应对病毒威胁?
1. 接种疫苗是最有效手段:所有≥6月龄且无接种禁忌的人都应考虑接种流感疫苗。疫苗接种后约2-4周可产生有效免疫力,因此建议在流感流行季来临前一个月完成接种。若在流行季来临前未完成接种,整个流行季都可以接种。由于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且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力会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因此需要每年接种。
2. 日常防护措施不可或缺: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科学佩戴口罩,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或手肘遮住口鼻。在流感流行季节,高风险人群应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在人群密集或通风不良的室内场所尤其应注意防护。
3. 加强自我健康监测与隔离:出现发热、咳嗽等流感样症状应居家休息,症状较重时应尽早就医。家庭成员出现流感症状时,应尽可能减少与其近距离接触,并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流感患者应根据医生建议在家休息,暂时不要上学上班;感染流感的学生应在体温恢复正常、其他流感样症状消失48小时后,方可复课。
三、感染后的科学应对:治疗与护理要点
1. 把握黄金治疗窗口:流感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在出现症状后48小时内使用效果好。即使症状出现96小时后给药也有疗效。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抗病毒药物只作用于流感病毒,对普通感冒和其他病原体感染无效,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合理用药与休息:病毒感染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多数人7天左右可以自愈,期间主要采取对症治疗。患者应保证充足的休息,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饮食宜清淡。避免盲目或不恰当地使用抗生素,因为流感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病毒无效。
3. 警惕重症信号及时就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当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严重呕吐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对于高危人群,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建议尽早就医评估,因其发展为重症的风险较高。儿童患者如出现精神状态不佳、服用退热药后体温不降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结语
面对以甲型H3N2为主导毒株的2025年流感季,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需重点防护;接种疫苗、做好日常防护与健康监测是有效的预防手段;一旦感染应把握黄金治疗期合理用药与休息,警惕重症信号并及时就医。通过科学应对,我们能够降低流感带来的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