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专家李侗曾透露,今年日本流感季较往年提前一个多月,欧洲多国流感病例激增,专家预测全球或将迎来更早、更猛的流感高峰,且今年主导的甲型H3N2毒株因大众免疫力较低,需格外警惕。这场"早到"的流感攻势,究竟如何识别?哪些人最危险?一文说清!
认识流感家族的"变形高手"
流感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以其强大的变异能力著称。H3N2就是甲型流感的一个亚型,其命名来源于病毒表面的两种蛋白质: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
值得关注的是,H3N2病毒具有显著的抗原变异特性。简单来说,它就像个"变形高手",能够通过改变自身表面结构来逃逸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这正是为什么去年感染过流感,今年仍可能再次中招的原因。
识别H3N2感染的警示信号
感染H3N2流感后,患者通常会出现以下症状:
典型症状
突发高热,体温可在数小时内升至39℃以上。
显著乏力,感觉"全身像被拆过"。
剧烈头痛和全身肌肉酸痛。
干咳、咽喉疼痛,咳嗽可能持续较久。
特殊表现
儿童可能出现高热惊厥。
老年人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
部分患者伴有腹泻、恶心等消化道症状。
与普通感冒相比,流感通常起病更急,全身症状更重,恢复期也更长。
病毒传播的三大途径
飞沫传播
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含有病毒的飞沫在空气中短距离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
接触传播
触摸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再接触口、鼻、眼等黏膜,同样会造成感染。
气溶胶传播
在密闭、通风不良的环境中,病毒可能通过气溶胶在空气中长时间存活,增加传播风险。
重点防护人群清单
以下五类人群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重症,需要特别关注:
老年群体
65岁以上老年人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常伴有慢性基础疾病,是流感并发症的高危人群。
年幼儿童
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更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慢性病患者
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流感可能加重原有疾病。
孕产妇
孕期生理变化使孕妇更易感染,且可能影响胎儿健康。
免疫受损者
如肿瘤患者、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抵抗力较低,感染风险更高。
全方位防护策略
疫苗防护:建立免疫屏障
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建议在10月底前完成接种,重点人群更应优先接种。
日常防护:阻断传播链
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或含酒精的洗手液。
在人群密集场所规范佩戴口罩。
避免用手触摸面部,特别是眼、鼻、口。
保持社交距离,避免与有流感症状者密切接触。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增强抵抗力:筑牢内部防线
保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态,都有助于提升免疫力。
及时就医:把握黄金治疗期
出现流感症状后,特别是高危人群,应尽早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可有效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特别提醒
流感不是普通感冒,而是一种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的呼吸道传染病。在这个提前到来的流感季,我们既要提高警惕,也不必过度恐慌。通过科学的防护措施,完全能够降低感染风险。
记住:做好个人防护,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和社会负责。让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和行动,平稳度过这个流感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