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今社会,随处可见青少年埋头于手机屏幕,熟练地刷新动态、点赞评论。社交媒体已深度嵌入他们的日常生活。然而,正当孩子们沉浸于数字社交带来的乐趣时,一场关乎他们未来思考与学习能力的潜在危机可能正在悄然酝酿。一项近期发布的美国大规模科学研究发出警示:青少年每天花费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可能与认知能力的显著下降存在密切关联。
美国研究发现:使用越频繁,得分越低
这项于2025年10月13日发表在医学顶级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的研究,由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研团队领衔。为了深入探究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大脑的影响,研究团队追踪了超过6500名9至13岁的美国青少年,他们的数据来源于美国一项名为“青少年大脑认知发展研究”(ABCD)的大型国家级研究计划。
研究人员在数年内分三个时间点收集数据,并通过先进的统计模型,将这些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使用模式归纳为三类:超过半数(57.6%)为零使用或极低使用;约三分之一(36.6%)为低度但稳定增长的使用;而有一小部分人(5.8%)则表现为高强度且持续上升的使用。
为了客观评估他们的认知能力,研究者采用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标准化认知测试套件,对孩子们的语言阅读、序列记忆、模式比较速度和图片词汇等多方面能力进行了测量。结果呈现出清晰的、令人担忧的趋势:那些社交媒体使用强度最高且持续增加的青少年,在多项认知测试中得分最低,尤其在语言和记忆相关测试中表现不佳。相反,那些几乎不使用或极少使用社交媒体的青少年,总体认知得分最高。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认知表现分数呈现下降趋势。
为何“刷刷刷”会损害认知?深度互动带来持续认知负荷
那么,为什么看似普通的刷手机行为,会与认知能力的下降产生如此明确的关联呢?这需要从社交媒体使用方式的特殊性中寻找答案。
与研究已久的被动看电视或视频不同,社交媒体是一种高度互动、高度参与的活动。它不仅仅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要求使用者不断地做出决策:刷新页面、查看通知、回复评论、创作和发布内容。这种持续的信息处理、快速判断和社交反馈,使得大脑长时间处于“高度开机”的兴奋状态,需要消耗大量的心智资源。这种持续的认知负荷,可能远超单纯观看视频,从而可能挤占了本应用于深度学习、记忆巩固和批判性思考的认知资源,对正处于大脑发育关键期的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这项研究也将我们的视野引向了更深层次的关联。此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过度甚至成瘾性地使用社交媒体,会增加青少年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的风险。而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本身就会损害认知功能,例如降低处理速度、影响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JAMA的这项研究则进一步提示,除了通过影响心理健康间接“杀伤”认知能力之外,高强度使用社交媒体这一行为本身,也可能直接与认知表现的下降有关。
研究启示与行动呼吁:在数字浪潮中守护发育中的大脑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研究,其研究对象是美国青少年,其社会文化背景、教育环境与我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在解读和借鉴其结论时需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同时,研究者也指出,该研究属于观察性研究,揭示了强烈的关联性,但尚不能最终断定社交媒体就是导致认知下降的绝对“因果元凶”。其背后精确的生物学或心理学机制,以及不同社交平台的具体影响方式,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当然,我们也不必对社交媒体全盘否定。有研究指出,恰当、有度地使用社交媒体,可以帮助青少年维持社会连接、探索自我身份,甚至获取心理健康支持和健康知识。关键在于如何“扬长避短”。
这项研究的发现,无疑为家长、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敲响了警钟。在数字时代成长的下一代,需要更多的引导和保护,以平衡科技便利与潜在风险。对此,我们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强化家长引导与监管:家长应意识到过度使用社交媒体的潜在风险,与孩子共同制定合理的屏幕使用时间规则,鼓励孩子参与线下社交、体育活动和深度阅读,培养多元化的兴趣爱好。
推动数字素养教育: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数字素养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对网络信息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学会健康、理性地使用社交媒体工具,而非被其掌控。
呼吁平台责任与政策监管:研究作者们强调,这些发现强化了对社交媒体平台实施更严格年龄限制和监管的必要性。相关企业应承担起社会责任,设计更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产品模式和政策。
青少年的认知能力是他们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石。面对数字浪潮的冲击,我们需要以科学的眼光审慎对待,采取积极的行动,共同为孩子们发育中的大脑构筑一道坚实的防护网,引导他们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找到健康的平衡,守护他们宝贵的思考与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