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秋冬季节转换,全国多地迎来"断崖式"降温。气温骤变不仅带来了体感上的不适,更悄悄增加了心脑血管的发病风险。数据显示,冬季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比夏季高出约41%。这主要是因为寒冷天气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波动,加重心脏负担。对于已有基础疾病或特定身体状况的人群来说,这种气候转变带来的健康威胁尤为显著。了解哪些人是高危人群,掌握科学的防护方法,对安稳过冬至关重要。
一、四类高危人群及其风险特征
1. 中老年人群体: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血管弹性自然下降,脂质代谢功能减退,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随之增加。特别是50岁以上人群,血管脆弱性增加,对温度变化调节能力减弱。统计数据表明,秋冬季脑卒中、冠心病等发病人群占全年发病人群的比例高达69.5%。老年人对症状的感受和表述可能不典型,如突然出现的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都需警惕。
2. 慢性病患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其血管已经存在一定损伤,寒冷天气会进一步加重病情。高血压患者在天冷时血压更难以控制,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神经,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这些人群在降温季节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指标变化。
3. 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吸烟、过量饮酒、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健康生活习惯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增加血液黏稠度;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血压升高。长期熬夜工作的人群也是高危群体,熬夜会增加心血管压力,可能导致心肌缺血。这类人群往往对自身风险认识不足,容易忽视早期预警信号。
4. 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如果父母一方患心脑血管疾病,子女患病风险增加40%-50%;若父母双方均患病,子女风险高达75%。这类人群需要比普通人更早开始预防,定期检查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有家族史的人群在遇到寒冷刺激时,血管更容易出现异常反应,因此需要格外注意保暖和健康监测。
二、科学防护策略与日常生活管理
1. 有效保暖与温度适应:寒冷天气外出时务必做好保暖措施,尤其要保护头部、颈部和手脚等末梢部位。建议采用分层穿衣法,便于根据温度变化及时调整。室内外温差大时,避免突然从温暖室内进入寒冷室外,可先在楼道等过渡区域适应片刻。清晨是心脑血管事件高发时段,起床时宜慢不宜快,可遵循"三个半分钟"原则:醒来后躺半分钟,坐起后等半分钟,双腿下垂床沿再坐半分钟。
2. 合理饮食与水分补充:冬季饮食要控制盐分和脂肪摄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应逐步降至5克以下。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纤维素;适当增加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马铃薯等,有助于血压控制。注意充足饮水,保持血液稀释,每日建议饮水1500-2000毫升。但睡前避免大量饮水,以免增加夜间心脏负担。限制酒精摄入,酒精可使血管短暂扩张后急剧收缩,导致血压波动。
3. 适度运动与规律作息:冬季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清晨气温过低时进行剧烈运动。选择上午10点后或下午时段,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形式以温和的有氧运动为主,如快走、太极拳等,每周坚持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确保每晚7-8小时充足睡眠。长期熬夜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稳定也对心脑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三、识别预警信号与及时就医
1. 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征兆:胸痛、胸闷气短可能是冠心病的表现,尤其在劳累、激动或寒冷刺激后出现。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口角歪斜可能是脑卒中的征兆,需要立即就医。不明原因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也可能是脑血管问题的信号。此外,心跳过缓或过快、呼吸困难、短暂视力模糊等都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预警信号。
2. 紧急情况下的正确应对:一旦出现严重胸痛或疑似脑卒中症状,应立即平卧休息,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急救期间,保持镇静,避免随意搬动患者。有冠心病史的患者可遵医嘱备用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但不要随意给未经诊断的患者用药。记录症状开始时间,这对医生决定治疗方案(尤其是脑卒中溶栓治疗的时间窗)至关重要。切勿因症状暂时缓解而拒绝就医,有些症状可能会再次发作并加重。
3. 定期监测与规范治疗:高危人群应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规律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已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应定期复诊,根据季节变化和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了解并熟悉家庭附近有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位置,以便紧急时能及时送达合适的医疗机构接受专业治疗。
结语
面对气温骤降带来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中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生活方式不健康者以及有家族遗传史的四类高危人群需特别警惕;科学防护需做好有效保暖、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同时要学会识别疾病预警信号并及时就医。通过综合性的防护措施,我们能够有效降低寒冷季节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平安度过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