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透露,今年日本提前一个多月进入流感季,英、德、意等国流感病例也明显增加,专家预测今年流感季或提前且感染人数增多,且主要流行毒株为甲型H3N2。面对来势汹汹的新流感毒株,我们该如何应对?
什么是甲型H3N2?
甲型H3N2是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属于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病毒变异最快、传播性最强,最易引发大规模流行。H3N2中的“H”代表血凝素(Hemagglutinin),“N”代表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这两种蛋白是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关键“钥匙”。H3N2的变异能力较强,人群对其免疫力普遍较低,这也是今年专家呼吁重视的原因。
感染后有哪些症状?
甲型H3N2感染后的症状与普通流感类似,但起病更急、症状更重,典型表现包括:
高热:体温可达39℃~40℃,持续3~5天,伴寒战、头痛;
全身酸痛:肌肉、关节疼痛明显,尤其是腰背和四肢;
呼吸道症状:咳嗽、咽痛、鼻塞,部分人出现胸闷、气短;
乏力与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甚至影响日常活动;
并发症风险:儿童、老人或慢性病患者可能引发肺炎、心肌炎等严重问题。
与普通感冒相比,H3N2流感的症状更集中、更剧烈,且退热后仍可能持续乏力一周左右。
甲型H3N2传播途径有哪些?
甲型H3N2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传播:
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携带病毒,近距离接触易感染;
接触传播:触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门把手、手机),再摸口鼻导致感染;
气溶胶传播:在密闭、通风差的环境中,病毒可能悬浮在空气中长时间存活。
哪些人最危险?
以下几类人群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需重点防护:
儿童:5岁以下幼儿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善,尤其是2岁以下婴儿;
老年人:65岁以上人群免疫力下降,合并慢性病者风险更高;
孕妇:孕期激素变化导致免疫力降低,感染后可能影响胎儿;
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脏病、哮喘、肾病患者;
肥胖人群:BMI≥30者感染后住院风险增加。
如何预防甲型H3N2?
接种疫苗: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最有效的手段,尤其推荐高危人群;
戴口罩、勤洗手:在人群密集场所佩戴医用口罩,用肥皂或洗手液流水洗手;
保持通风: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
避免接触患者:流感高发期减少去医院、商场等场所,家庭成员感染后需隔离;
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流感季每年都会到来,但今年的甲型H3N2因变异和提前流行,更需要我们提高警惕。尤其对于儿童、老人和慢性病患者,一旦出现高热、全身酸痛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切勿硬扛。预防胜于治疗,从戴口罩、打疫苗做起,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