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心脑血管疾病高发 医生紧急提醒:4类人要警惕!(心脑血管病现状) 99xcs.com

  近日,全国多地迎来大幅降温,医院急诊科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明显增多。医学专家指出,气温骤降时,人体血管会快速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从而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急症。特别是中老年人群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温度变化时更需要提高警惕。了解哪些人属于高风险群体、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能够帮助大家安稳度过这个气温多变的季节。

一、 这四类人群最危险,需格外警惕

1.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自然下降,就像用了多年的橡皮管逐渐变硬变脆。当寒冷刺激导致血管收缩时,硬化的血管无法有效缓冲压力变化,极易发生破裂或堵塞。特别是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血管内壁上的斑块可能在血压波动时脱落,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

2.“三高”患者:高血压患者在寒冷环境下血压更易失控,持续的高压状态会加速血管损伤;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让血管壁变得粗糙,更容易附着血栓;高血脂患者的血液中“垃圾”过多,血液黏稠如粥,流动缓慢,极易形成血栓。这三高相互影响,共同加剧心脑血管风险。

3.已有心脏病史者:曾经发生过心肌梗死、心绞痛、安装过心脏支架或搭桥的患者,其心血管系统本就脆弱。寒冷刺激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这类患者对温度变化特别敏感,往往轻微的受凉就可能引发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4.肥胖与吸烟人群:肥胖者心脏负担长期过重,血管内脂肪沉积较多;吸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内膜,加速动脉硬化。在低温环境下,这些潜在危害会被放大,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引起血管痉挛,而多余的体重则要求心脏更加“努力工作”,共同增加意外风险。

心脑血管疾病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二、 科学防护:守住三道健康防线

1.保暖防寒是关键:外出时务必穿戴齐全,特别要保护好头部、颈部和脚部这些易散热的部位。清晨和夜晚温度较低时,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室内外温差过大时,可在门口稍作停留,给身体一个适应温度变化的缓冲时间,避免突然的冷热刺激引发血管剧烈收缩。

2.生活方式要调整:冬季饮食宜清淡,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适量饮水保持血液通畅。早晨起床不宜过急,先在床上活动四肢,缓慢坐起,静坐片刻再站立。避免用力过猛的动作,如猛然回头、突然弯腰等。适度运动可选在温度较高的午后进行,以温和的有氧运动为主。

3.规律用药勤监测:“三高”患者必须遵医嘱规律服药,不可随意停药或减量。家中常备血压计,定期监测并记录血压变化。若出现持续头晕、胸闷、心悸等不适,应及时就医。外出时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以备不时之需。

三、 识别预警信号,把握黄金救治时间

1.心梗前兆要知晓:突发性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是最典型信号,可能放射至左肩、背部或牙齿,同时伴有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可能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乏力、烦躁或上腹痛,更需要引起重视。

2.脑卒中征兆要记牢:“中风120”口诀很实用:查看1张脸是否口角歪斜;检查2只胳膊是否单侧无力;聆听0(聆)语言是否含糊不清。另外,突发剧烈头痛、视物模糊、行走不稳也都是危险信号。一旦出现任何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3.急救措施要得当:发现疑似患者,应让其立即平卧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拨打120。在等待救护车时,不要随意给患者喂水或药物,除非是医生指导下的急救用药。保持镇定,记录症状出现的时间,这些信息对医生后续治疗至关重要。

结语:

中老年人群、“三高”患者、心脏病史者及肥胖吸烟人群在气温骤降时最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通过有效保暖、调整生活习惯和规律用药监测可建立三重防护;同时要准确识别心梗脑卒中的预警信号,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在这个多事之“冬”,只有提高警惕、科学防护,才能守护好心脑血管健康,平安度过寒冷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