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霜降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由凉转寒,气温骤降和昼夜温差加大是主要的安全风险。这种气候变化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和关节病的发病几率。为了安全度过秋冬,我们必须重点守护身体的三个关键部位:口鼻咽喉(呼吸道防线)、腰腹(核心保暖区)和双脚(人体“地气”入口),同时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交通和取暖安全,以避免“秋燥”和“秋寒”带来的健康隐患。
一、守住呼吸道防线:口鼻咽喉
霜降后,空气湿度明显降低,干燥与寒冷是侵袭呼吸道的主要杀手。
1. 咽喉干燥与病毒入侵:
干燥的空气会带走鼻腔和咽喉黏膜的水分,导致黏膜防御功能下降。此时,冷空气中的流感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更容易长驱直入,引发感冒、支气管炎、咳嗽、鼻炎等上呼吸道疾病。
养护对策:
室内保湿: 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维持在40%到60%之间,减轻呼吸道负担。
早晚防护: 晨起和夜晚温度低,出门或临睡前可以戴上口罩或围巾,用温暖、湿润的空气进入肺部。
润燥食疗: 多食滋阴润燥的食物,如秋梨、银耳、百合、蜂蜜等,从内部滋润呼吸道。
二、守护核心区域:腰腹
腰腹是人体核心的“暖炉”,也是脏腑器官的所在地。这个部位的保暖至关重要,关系到全身的阳气和消化功能。
1. 寒邪直入与脏腑损伤:
腰腹部受凉,寒气容易侵袭脾胃,引发腹泻、腹痛、消化不良等“秋季腹泻”;对于女性来说,腹部受寒会加重宫寒和痛经。腰部受寒则会影响肾脏功能,加重腰椎疾病或疼痛。
养护对策:
腹部加衣: 及时穿上马甲、背心或长款保暖内衣,确保肚脐和后腰部被覆盖。
睡卧防护: 睡觉时即使踢被子,也要注意用薄毯或衣物覆盖腹部,避免“寒凉之气”入侵。
温和热敷: 可以用热水袋或暖宝宝隔衣热敷腰腹部,以温煦脾胃和肾脏。
三、固守人体“地气”:双脚
中医有“寒从脚下起”的说法。脚部是人体穴位最集中、距离心脏最远、脂肪层最薄的部位,极易受凉。
1. 血液循环的末梢警报:
脚部受凉后,血管收缩,血液回流受阻,不仅会引发关节疼痛,还会通过神经反射导致全身血管收缩,降低身体对寒冷的抵抗力,使人更容易感冒生病。
养护对策:
穿袜保暖: 穿吸湿、保暖性好的厚棉袜或羊毛袜,保持脚部干燥。
鞋子宽松: 穿透气性好、大小合适的鞋子,避免挤压脚部影响血液循环。
坚持泡脚: 晚上用 $40^\circ\text{C}$ 左右的热水泡脚15-20分钟,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提高睡眠质量,是抵御寒冷的有效方法。
四、霜降时节的公共安全风险提示
除了身体的养护,霜降节气带来的气候特点也伴随着重要的生活安全风险。
1. 交通安全:
“霜”的出现意味着地面和路面可能结薄冰,特别是高架桥、阴湿路段。早晨出门驾车或骑行时,需要减速慢行,避免急刹车和急转弯,以防路面湿滑导致侧滑。
2. 取暖安全:
随着气温降低,室内取暖设备开始启用。使用煤气或燃气取暖时,务必保持室内通风,谨防一氧化碳中毒。同时,使用电暖器等设备要注意远离易燃物,避免发生火灾。
3. 心理情绪:
霜降后,植物凋零,景物萧瑟,容易引起情绪低落,即“悲秋”。要警惕情绪波动,多与他人交流,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结语
霜降是深秋向初冬过渡的关键节点,也是疾病和风险的多发期。守护好口鼻咽喉、腰腹和双脚这三处“健康防线”,是我们应对季节变化的根本。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提高交通和取暖安全意识,调整心态,顺应自然规律,通过科学的养生方法,就能有效驱散寒气,积蓄能量,为身体顺利度过整个冬季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