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心脑血管疾病高发,4类人要警惕,日常养护是关键!(尤其心脑血管疾病) 99xcs.com

  近期,全国多地气温开启“骤降模式”,心脑血管疾病也呈现高发趋势。这是因为低温会刺激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液粘稠度增加,极易诱发心梗、脑卒中等危急情况。需要高度警惕的四类人群主要包括:患有“三高”的慢性病人群、老年群体、有心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以及吸烟/过度肥胖者。 日常养护的关键在于稳定血压、注意保暖和规律用药。

一、低温对心脑血管的“三板斧”冲击

心脑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中风),在气温骤降时发病率明显上升,其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血管痉挛与收缩: 寒冷会刺激血管平滑肌收缩,特别是冠状动脉和脑血管。血管通道变窄,血液流动阻力增加,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对于血管本身已有斑块或硬化的人来说,这种痉挛可能直接导致管腔闭塞,引发缺血事件。

2. 血液粘稠度增加: 在寒冷状态下,人体会动员更多的红细胞来帮助运输氧气,同时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水平上升,导致血液变得更“粘稠”,更容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3. 血压波动与心率加快: 身体为了产热,会分泌更多儿茶酚胺等应激激素,导致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血压在冷刺激下突然升高,极易突破原有斑块的“外壳”,使其破裂,形成血栓,造成急性心梗或脑卒中。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二、必须警惕的四类高风险人群

以下四类人群对低温的耐受性更差,在气温骤降时必须采取额外的防护措施:

1. “三高”慢性病人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这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绝对高危人群。他们的血管内皮功能已经受损,寒冷带来的血压波动对他们来说是致命的。必须坚持监测血压和血糖,并按时服用药物。

2. 65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 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弱。他们的体温调节中枢反应迟钝,常常感觉不到冷,导致保暖不足。同时,老年人夜间醒来上厕所时,从温暖的被窝到寒冷的环境,最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或血压骤升,引发意外。

3. 有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者: 遗传因素会使这类人群的血管结构或凝血功能存在先天缺陷。虽然自身可能未发病,但在低温等外界刺激下,其风险远高于普通人。

4. 吸烟者及过度肥胖者: 吸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过度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升高血脂。这些不良因素与寒冷叠加,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日常养护的关键措施

面对高发期,日常养护是预防突发的关键:

1. 严格保暖,重点防护: 保暖要从核心和末梢抓起。重点保护头部(戴帽)、颈部(戴围巾)、腰腹部和足部。起床时动作要慢,应先在床上活动肢体,适应体温变化后再下床,避免“心脑血管意外”。

2. 规律监测,稳定血压: 高血压患者需根据气温变化和血压监测结果,在专业指导下调整降压药剂量。切忌自行停药或随意增减剂量。记录好晨起和睡前的血压值,以供调整参考。

3. 科学饮食,清淡控盐: 冬季应多吃蔬菜和粗粮,保持膳食纤维摄入,避免大鱼大肉导致血脂升高。尤其要控制食盐摄入(每日不超过6克),高盐饮食是导致血压升高的重要因素。

4. 适度运动,避免晨练: 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但冬季应选择下午或傍晚等气温相对较高的时段。严禁在清晨(特别是太阳未出前)进行户外剧烈运动,以免低温诱发心绞痛或心梗。运动前务必做好热身。

5. 备好急救药: 高危人群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并告知家人和同事。一旦出现胸闷、胸痛、头晕或肢体麻木等症状,应立即休息并服用急救药物,同时呼叫紧急医疗服务。

结语

气温骤降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催化剂”。面对这一高发期,我们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三高”患者、老年人等高危群体,必须将保暖和规律用药视为头等大事。从起床时的缓慢动作,到出门时的颈部防护,再到每日的血压监测,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命健康。科学养护,警惕风险,是安全度过寒冷季节、守护心脑健康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