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冬季的开端,标志着“万物收藏”的时节到来。今年的“早立冬”更提醒我们,身体进入“冬藏”模式要提早准备。抓住节气调养的关键期,才能平稳过冬,少生病。
一、今年为何出现“九月早立冬”?背后有天文原因
今年立冬出现在公历11月7日12时04分,恰逢正午时分,也因为闰六月的缘故,被称为“百年难遇的早立冬”。
一般来说,立冬多在农历十月,但今年由于闰月的推移,使节气时间提前至九月中旬。中国农历是“阴阳合历”,既考虑太阳回归年(节气)又顾及月亮运行周期(农历月)。当阴阳历周期不一致时,就会设“闰月”来调整。
正因为如此,今年立冬提早,意味着气候变化和季节节奏都更“紧凑”——寒意来得早、气温起伏大。老话说“立冬补冬,补嘴空”,在这种节律变化下,人体更需要调整作息、饮食与防寒策略,提前进入“冬藏”状态。
二、早立冬提醒:做好三件事,帮你安然过冬
1. 提前“护阳气”,早睡晚起不过劳
中医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冬后人体阳气由表入里,需防外泄。若仍像秋天一样晚睡或劳累过度,容易损伤肾阳,出现怕冷、手脚冰凉、易疲倦等情况。
“早立冬”的年份,昼夜温差更明显,阳气更易受损。因此要顺应节气调养阳气:
晚上尽量在11点前入睡,避免熬夜耗气;
早晨不宜起太早,可等天亮再起床;
注意腹部、脚部保暖,可泡脚或艾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增强御寒能力。
另外,运动也要“动中有静”,避免大汗淋漓。可选择太极、散步、八段锦等温和锻炼,达到温阳不耗气的效果。

2. 饮食宜“温补”,但忌过度滋腻
“立冬进补,来年打虎”,这句民谚家喻户晓。但补得太早、太猛,反而容易“上火”“堵气”。尤其在“早立冬”年份,气温可能还未完全转冷,脾胃尚未完全适应油腻重食。
合理的“补冬”应以温补而不燥、清润而不寒为原则:
可多吃羊肉、牛肉、鸡肉、黑豆、红枣、山药等温性食材;
搭配萝卜、莲藕、银耳等食物平衡阴阳;
少吃生冷食品,避免脾胃虚寒;
酒、火锅虽能御寒,但不宜频繁暴饮暴食。
此外,补血养肾是关键。冬季属肾,肾为先天之本,若肾气不足,易引起腰酸、畏寒、乏力。可适量饮用黑芝麻糊、核桃奶或用枸杞泡水,帮助调养肾气。
3. 情绪保养同样重要,防“冬季抑郁”提前袭来
立冬后白昼变短、光照减少,人的褪黑素分泌增加,容易情绪低落。尤其在“早立冬”年份,寒意提前,人们可能尚未调整心态,心理波动更明显。
保持心态平稳,是过冬的重要一环。中医认为“悲伤伤肺”,秋冬交替之际情绪抑郁会影响呼吸系统与免疫力。
可通过以下方式缓解:
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多接触阳光,户外活动能提升体内多巴胺水平;
可听轻音乐、练呼吸冥想,帮助安定情绪;
与家人朋友交流,多笑多动,养“心阳”以助“肾阳”。
此外,还可在饮食上调情绪,如吃些富含色氨酸的食物(香蕉、牛奶、坚果),有助于促进脑内“快乐激素”分泌。
三、“九月立冬”还意味着什么?
立冬不仅是节气的分界,更是自然节律的转折点。古人认为“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此时天地阳气潜藏,阴气盛极,是养藏之始。
今年的“早立冬”说明寒潮活动会更早、更频繁。气象专家也提示:初冬气温波动明显,需防“倒春寒式”降温。
对身体来说,这种气候节奏变化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哮喘、关节炎等慢性病复发。因此,老年人、心脏病患者要提前关注保暖,尤其注意胸腹与脚部温度。
四、立冬后这几类人要格外注意
免疫力低人群:温差加大易感冒,应适当运动、保证睡眠;
中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气温骤降时血压易波动,应避免突然受寒;
慢性病患者: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应提前调药、监测指标,防病情加重;
女性人群:立冬后气血易虚,注意保暖防寒,避免寒气入体影响月经或宫寒。
结语
“九月早立冬”不仅是历法上的罕见巧合,更是提醒我们顺应天时、提前调养。冬天是生命能量的“收藏期”,护阳、养肾、稳情绪,是贯穿整个冬季的关键。学会与自然同步,让身体在寒冬中积蓄能量,才能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来年的春天。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