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10日,一趟从成都飞往石家庄的西藏航空TV9975航班上,一名怀孕超过35周的孕妇在登机后向空乘人员提出需要特殊照顾,并表示"要是出了什么事得负责任"。根据航空公司规定,怀孕满35周及以上的孕妇不予承运,机组人员劝说其下机,但该孕妇拒绝配合,最终警方介入后航班延误约91分钟才得以起飞。这一事件引发公众对孕妇乘机规定的关注。航空公司对孕妇乘机有一系列明确规定,主要是基于飞行对孕妇和胎儿的潜在风险考虑,包括机舱压力变化、颠簸可能引发的早产等并发症。
一、航空公司对孕妇乘机的具体规定
1. 孕期分级管理要求:国内航空公司普遍对孕妇乘机实行分级管理。怀孕不足32周的孕妇,除医生诊断不适宜乘机外,可按照一般旅客运输。怀孕满32周但不足35周的孕妇乘机,需提供乘机前72小时内开具的县级或二级甲等以上医疗单位的医疗证明,说明旅客适宜乘机,并签署风险告知书。怀孕满35周及以上的孕妇,航空公司通常不予承运,这是基于飞行可能诱发早产等风险的考虑。
2. 特殊情况的附加规定:对于产后不足7天的产妇,航空公司一般也不提供运输服务。如果是多胎妊娠或预计有分娩并发症的孕妇,限制会更加严格,可能更早阶段就被限制乘机。部分航空公司对怀双胞胎的孕妇建议32周后不要乘机。这些规定旨在降低孕妇和胎儿在飞行中面临的风险。
3. 规定背后的安全考量:航空公司制定这些限制主要考虑到飞机在起降过程中的气压变化、飞行中可能的颠簸以及长时间坐姿增加血栓风险等因素。特别是高空飞行时氧气相对减少,可能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在万米高空一旦发生早产等紧急情况,难以提供及时专业的医疗救助,因此预防措施尤为重要。

二、孕妇乘机的健康风险与禁忌
1. 飞行对孕妇的生理影响:飞机在高空飞行时,客舱内氧气相对减少,气压较地面偏低,这些变化可能导致孕妇出现血压升高、下肢血栓等不适。起飞和降落过程中的气压急剧变化和巨大惯性,对孕妇和胎儿构成额外风险。飞行中长时间保持坐姿会使孕妇增大的子宫压迫血管影响血液回流,增加血栓风险。
2. 不同孕期的风险差异:怀孕早期(前3个月) 是胚胎细胞分化的关键期,也是易发生流产的阶段,飞机上的压力、噪音等环境因素可能产生不良影响。怀孕中期(4-6个月) 通常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飞行窗口。而怀孕晚期(后3个月),飞机起降过程中的加压和减压可能诱发子宫收缩、早产等严重并发症。
3. 不适宜乘机的情况:有自然流产史、早产史、宫颈闭锁不全等情况的孕妇不宜乘机。患有某些健康问题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心脏病、严重贫血等的孕妇,乘机风险会增加。通过辅助生育技术如人工受精、试管婴儿受孕的孕妇,因胎儿珍贵,一般也建议不乘坐飞机。
三、孕妇安全乘机的实用建议
1. 行前准备与时机选择:孕妇乘机前应咨询医生并进行必要检查,评估自身状况是否适宜乘机。尽量选择在怀孕中期(4-6个月)出行,此时孕吐反应减轻,流产风险较低。避免选择红眼航班或长时间飞行,以维持正常孕期作息。预定机票时主动了解航空公司相关规定,必要时提前办理医疗证明手续。
2. 飞行中的健康措施:飞行中最好每隔1-2小时起身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栓风险。保持充足水分摄入,但避免摄入易产生气体的食物和饮料。衣着应宽松舒适,穿宽松的鞋袜以防脚部肿胀,考虑穿戴医用弹力袜以促进血液循环。全程系好安全带,但应调整在腹部下方,避免直接压迫腹部。
3. 应急情况处理与乘机技巧:登机前排空大小便,减少空中如厕次数,降低因颠簸导致摔倒的风险。选择靠过道的座位,方便起身活动和使用卫生间。随身携带孕期相关医疗记录和所服药物,以备不时之需。如飞行中出现任何不适,如阴道出血、规律宫缩等,应立即向乘务人员求助。
结语
孕妇乘机前需了解航空公司针对不同孕周的分级管理规定;高空飞行对孕妇存在特定的健康风险,需根据自身情况评估是否适宜乘机;通过充分的行前准备和飞行中的健康措施,可保障乘机安全。遵守航空规定,既是对自己和胎儿负责,也是对其他旅客和航班正常运营的尊重。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