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五”是迈向2035现代化的关键五年,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从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主要内容是审议并通过“十五五”规划,为未来五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指引方向。会议结束后不久,预计会发布一份约2万字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十五五”规划是中国一系列五年规划中的第十五个,其地位尤为关键。从战略部署来看,这是迈向2035现代化目标的关键五年。从产业规划来看,重点涉及科技、金融、农业和能源四个大方向。从实现目标来看,“十五五”期间有多项长期战略目标即将截止,如城镇化率达70%、完成化债任务、实现碳达峰、人工智能应用普及率达90%等。
“十四五”时期,中国GDP年均增长5.5%,跃升至134万亿人民币;人均GDP提升至13445美元;科技创新实力显著提升,研发经费投入稳居世界第二,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全球第一;国内国际双循环质量稳步提升;服务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更加稳固。
“十五五”规划的核心思想是在外部环境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强调“两重”建设,即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国家发改委提出要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及早谋划“十五五”重大项目。这些项目包括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沿江高铁、京昆高铁等,以及国家水网、新能源大基地、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东数西算”工程等。
科技创新是“十五五”规划的重要驱动力,将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和内需拉动的新型驱动模式。高层调研的重点产业主要有制造业高端智能化、被卡脖子的技术行业、通信新基建、人工智能以及能源改革等领域。政策取向方面,关注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制造业反内卷、国防军工、深海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
“新质生产力”以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涵盖战略新兴行业、未来产业、数字经济和传统产业升级四大领域。金融是经济的血脉,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六个强大”的要求,旨在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具体表现为强大的货币、中央银行、金融机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监管和金融人才队伍。
内需不足依然是“十五五”时期的主要矛盾。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仅为39.9%,远低于欧美日韩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为了刺激居民消费,“十五五”规划可能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和减轻居民消费负担来解决。增加居民收入方面,保障就业、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关键。减轻居民消费负担方面,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支出比重,最终做到“投资于人”。
最近20年,中国民生政策经历了巨大转变。“十五五”面临三大挑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足、居民收入预期不稳、老龄化与少子化问题交织。解决这些问题将是“十五五”规划民生政策的重要课题。产业发展和投资主体方面,重点关注大健康与大保育经济、人力资本服务业、新兴消费和家庭服务。
“十五五”规划作为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基于现有的公开文件和研报分析,梳理了几条可能的主线,旨在提供一个前瞻性的参考。未来几天的会议将释放哪些重磅信号,最终的《建议》将如何描绘中国未来五年的具体路径?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份即将出炉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