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西大豆涨价反遭滞港教训 中国买家集体暂停订单!巴西趁中美贸易摩擦对华大豆报价飙升,每蒲式耳比美国贵近3美元。中国买家因此暂停了800万吨订单。这一反击背后是中国多年布局的储备、多元进口和技术替代三大支撑。

从10月初开始,巴西帕拉纳瓜港的大豆报价比芝加哥期货基准价高出2.8至2.9美元/蒲式耳,而同期美国大豆的溢价仅为1.7美元左右。巨大的价差让中国压榨企业难以承受,国内油厂加工每吨巴西大豆平均亏损超过200元。山东地区甚至出现豆粕售价低于原料成本80元/吨的倒挂现象。自下半年以来,大豆压榨利润持续为负,企业早已濒临亏本边缘。

巴西涨价的原因在于其短期垄断地位。2025年1月至9月,中国进口大豆的80%来自巴西,9月单月占比高达93%。这种依赖让巴西误判形势,企图复制2018年的涨价策略。然而,中国拥有“三重保险”:国家储备、多元化进口渠道和技术替代。中储粮现有4500万吨战略储备,可满足全国3个月消费需求。10月20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投放150万吨储备豆,市场价应声下跌4.3%。此外,中国已从16个国家采购大豆,阿根廷9月暂停出口税后,中国企业迅速抢购500万吨。俄罗斯、乌拉圭和加拿大的份额也在上升,合计占比达7%。技术替代方面,杂粕替代豆粕比例已提升至22%,每年可减少1800万吨大豆需求。新希望等企业通过低蛋白饲料配方,将豆粕用量从25%降至18%,大幅压缩成本。

巴西涨价也有客观因素。北部马托格罗索州的暴雨导致15%大豆延迟收割,南部干旱又使单产下降2%。卡车司机罢工造成圣保罗港滞留200万吨大豆,每日滞港费高达120万美元。但成本上升并非主因,投机心理才是关键。巴西粮商刻意炒作减产预期,将价格从9月每吨500美元推高至10月700美元。他们甚至对欧洲客户报价比中国低20美元/吨,实施价格歧视。

中国买家的停购并非冲动。国内近百家粮油企业一致暂停12月和明年1月船期采购,涉及800万吨订单,相当于巴西每月对华出口量的七成。中国的底气还体现在等待两大时机:第一个是巴西新豆上市,2025/26年度产量预计1.776亿吨,明年1月底集中到货;第二个是中美贸易谈判,若美国大豆关税下降,其价格优势将重现。

巴西已出现松动迹象。最大粮商邦吉近日报价每吨下调18美元,试探中国市场反应。该国仓库租金上涨50%,农户不得不将大豆堆积在院落任其发霉。美国同样陷入困境,2025年前8个月对华出口仅580万吨,同比暴跌80%。全美积压4200万吨大豆,伊利诺伊州一座粮仓因库存过重坍塌。

这场博弈暴露全球大豆定价机制缺陷。当前贸易以芝加哥期货为基准,中国作为最大买家却缺乏话语权。巴西通过操纵溢价让中国承担额外成本,短期暴利难以持续。中国的反击是系统性布局的结果。在需求端,饲料配方优化减少豆粕用量;在供给端,海外投资种植基地打破垄断。大连商品交易所推出进口成本指数反制涨价。巴西农业为此付出代价,大豆占巴西农作物总产值38.8%,对华出口占其总产量的70%。若中国长期停购,巴西库存将激增30%,国内舆论开始谴责出口商贪心。

中国的冷静源于多年准备。2008年全球粮价危机时,储备调控曾稳住国内市场。如今,多元渠道和技术替代构成了更坚固的防线。这场博弈尚未结束,但格局已清晰。巴西农民面临贷款违约风险,美国豆农收入缩水三分之一。而中国超市里的食用油和肉蛋奶价格依然保持稳定。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