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时期的关键部署即将开启的“十五五”,上接“十四五”、下连“十六五”。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行了总动员、总部署。

《建议》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介绍,《建议》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催生数个万亿元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还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将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回顾过去五年,新兴产业的突围造就了一批明星城市。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推进,抢抓未来产业意味着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一些城市已经前瞻布局,抢占六大未来产业赛道,并初步形成产业格局。北京、上海、深圳等老牌科技强市实力依然强劲,杭州、合肥等后起之秀也展现出新的发展势头。

量子科技方面,合肥企业集聚,初步构建完整生态链。合肥是中国最早一批系统布局量子科技研发及产业化城市之一,聚集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量子科技企业,已初步构建从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到工程化、产业化的完整生态链。安徽、合肥省市两级通过安徽省量子科技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实施“科技创新+场景应用”行动,计划打造不少于60个城市场景和产业场景。北京、上海也在围绕场景搭建出台相关产业政策。

生物制造领域,深圳是合成生物产业高地,近3年全国新增的合成生物企业40%集聚在深圳。广州依托高校科研优势,与深圳形成错位发展格局。长三角地区更强调平台搭建、投资驱动。上海支持建设概念验证平台、中试平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专业服务平台机构。杭州则力争到2026年,合成生物制造业总产值达400亿元,建成多个特色园区和国家级创新平台。

氢能和核聚变能方面,合肥、成都、上海三地在可控核聚变科研实力上领先。今年,合肥的大科学装置取得实验新突破,创造世界纪录。成都的装置“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双亿度”运行,具备开展燃烧实验的基本条件。上海成立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被视为我国可控核聚变领域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的标志。

脑机接口技术方面,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率先出击。北京提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脑机接口技术创新策源地、场景应用引领地和产业发展集聚地。上海力争2030年前实现高质量控脑,脑机接口产品全面实现临床应用。天津建设“中国脑机谷”,杭州、成都、济南、合肥等地也在这一前沿赛道展开竞争。

具身智能方面,北京和深圳锁定千亿级产业集群。北京到2027年将培育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形成量产产品不少于50款。深圳也提出到2027年,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杭州、上海、成都等城市也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
第六代移动通信方面,南京迎来爆发点,北京、上海优势不减。南京紫金山实验室公开全球首个6G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率先开展6G低空巡检、低空物流、低空安防等应用演示和商业应用试点。北京亦庄出台首个地方6G产业资金支持政策,上海出台《上海市6G未来产业培育方案(2025—2030年)》,推动6G技术找到更有效的落地方案。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