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多名「考古外包人员」白天考古,晚上盗掘汉代王陵? 守护者变盗墓贼(怎么看待多p) 99xcs.com

近日,江苏徐州发生了一起汉大墓盗掘系列案。这起案件不仅追缴了4000多件文物,数量超过了沛县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总和,更令人震惊的是,涉案人员中有多名“考古专家”。

这些本应是文物守护者的专家,却利用专业知识变身“摸金校尉”,进行古墓盗掘和文物买卖。这种行为不仅是对自身职业的背叛,也严重冲击了公众对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行业的信任。

盗墓在我国法律中是明令禁止的犯罪行为。这起案件中的涉案人员包括大型文物艺术品鉴定公司的鉴定师、非遗传承人以及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队探工等,都是行业内的专业人士。他们置职业伦理和法律法规于不顾,成为盗墓产业链中的重要角色。

这些人利用专业知识,系统性地实施盗窃,其危害远超普通盗墓贼。他们熟悉勘探流程,掌握文物保护技术,能够精准判断墓葬位置与文物价值,甚至能规避监管。他们的参与使盗墓行为变得更加“专业化”和“精准化”,增加了对古墓文物破坏的隐蔽性、持续性和毁灭性。

尽管不能因个案否定整个考古群体,但这一事件提醒我们,必须加强对珍贵古墓文物的防护。监管层面需要建立全流程监管机制,特别是针对夜间盗墓行为,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加强巡查,堵住漏洞。同时,考虑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文物溯源系统,斩断文物非法交易链。

考古不仅是技术活,更是良心活。作为从业人员,更需珍惜历史“守门人”的角色和使命,若在利益诱惑面前迷失方向,终将受到法律的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