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1日,APEC宣布2026年峰会将在深圳举行。这不是中国第一次举办APEC会议,此前2001年在上海,2014年在北京都曾举办过。而这次,轮到了深圳——这个45年前GDP还只有2.7亿的小渔村,如今已增长到3.68万亿的“经济怪兽”。

深圳不仅是全国外贸第一城,出口连续32年全国第一。有人甚至开玩笑说,这个地方是不是偷偷开了外挂?如果你以为深圳只是高楼多、节奏快,那你就错了。它真正的魔法藏在那些不起眼的工业园区里,在凌晨三点还亮着灯的实验室里,也在一群“不信邪”的年轻人身上。

冷晓琨就是一个例子。这位90后哈工大毕业生带着9个师兄南下深圳搞人形机器人。2016年时,没人相信这能赚钱。他们先做教育机器人,卖进5000多所学校攒钱,再一点点攻克技术难关。几年后,“夸父”机器人横空出世——全身90%零部件国产,成本压到几十万,还装上了鸿蒙系统,能听懂人话、自己走路搬货。现在,它已经在一汽工厂上岗了。

还有赵同阳,他折腾了十年机器人,失败过、公司被收购过,但2023年底又杀回深圳重新开始。团队从1个人起步,两个月后,机器人学会了前空翻。他说:“在深圳,图纸画完,半天就能拿到零件打样。”别的城市一年迭代一次,他这儿一个月三次。

王永锟的故事更励志。创业第一晚,睡在出租屋地板上,办公室桌椅是捡来的。资金链快断时,供应商没催债,反而帮他找投资人。如今,他的机器人在华为、富士康的车间里来回跑,成了“深圳智造”的活招牌。
这些故事里没有PPT画饼,没有资本神话,只有四个字:小步快跑。深圳的奇迹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从一次次失败中爬起来的,是从“半日打样”“半小时供应链”堆出来的,是从一群年轻人死磕技术中熬出来的。
有人说,APEC选深圳是因为它够大、够有钱。但实际上,是因为它够“真”。这里不讲究出身,不迷信资历,只信一件事:你有没有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勇气。这座城市最温柔的地方在于,它愿意给每一个“不可能”一次机会。
下次你路过深圳某个不起眼的园区,看到晚上还亮着灯的窗户,别急着赶路。那可能不是加班狗的无奈,而是一个新物种正在诞生的微光。2026年APEC来了,世界会看到的不只是高楼和数据。他们会看到,一个城市如何用45年,把“敢想”变成“敢干”,再把“敢干”变成“真干成”。
在深圳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供应链跟得上呢?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