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朋友圈和外卖平台又出现了一款网红新品——售价40元的“小方块”,号称固体版杨枝甘露。很多人还没从之前98元奶皮子糖葫芦的冲击中缓过来,这款产品已经迅速成为新的流量焦点。在外卖平台上,这款产品有切块款、麻糍款、冻干款等多种形态,主打方便携带、随时随地能吃。商家宣传中,“精选凯特芒”、“35%乳脂奶油”等字眼格外显眼,似乎每一口都在提醒你:这东西不便宜,但它值得。

然而,不少尝过的人却评价说:“像果冻”、“自己在家复刻成本不到8块”、“味道一般,图个新鲜”。这让人想起前阵子的奶皮子糖葫芦,同样因为定价高引发争议,甚至带动上游奶皮子价格一路走高。这些打着“经典创新”旗号的网红美食,总能在短时间内点燃大家的购买欲,但很快又在迭代中让人质疑其价值。

这类产品之所以能火,有几个原因。首先是怀旧与猎奇并存,杨枝甘露、糖葫芦都是很多人记忆中的味道。换个形态重新搭配,既保留了熟悉感,又制造了新鲜感,让人忍不住想试试。其次是社交属性拉满,在这个什么都能晒的年代,一款颜值高、有话题的网红美食成了社交平台上的硬通货。打卡、拍照、发朋友圈,得到的不仅是味觉体验,更是一种被关注、被认同的感觉。最后是“高端”故事的诱惑。“精选原料”、“匠心制作”这些标签给产品镀上了一层“高品质”的金,让消费者在掏钱时多少能获得一点“我值得更好的”心理安慰。

但网红食品逃不开的宿命似乎是“各领风骚三五月”。等最初的热度和社交价值过去,大家冷静下来,难免会想:这40块钱到底花在了哪里?是凯特芒的香甜还是乳脂奶油的醇厚?如果只是为了一口“果冻感”的杨枝甘露,似乎很难支撑比原料高出几倍的价格。更多时候,我们付的钱可能流向了“创意”、“包装”、“营销”,甚至是那个“网红”标签本身。

商家追求创新和利润天经地义,可一旦“创意”变成了“噱头”,“高端原料”也撑不起性价比,消费者的热情自然会退去。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红美食,或许我们可以更冷静一些。回归食物本身,看重口味和品质。不管形态怎么变、包装怎么美,食物的核心还是好不好吃、健不健康。花40块买的“固体杨枝甘露”,真的比一杯传统的杨枝甘露更好喝、更健康吗?那些所谓的高端原料,是真的提升了口感,还是只写在广告里?
警惕“智商税”,别盲目跟风。不要只因为贴着“网红”标签就冲动下单。下单前,不妨多看看不同渠道的真实评价,了解一下大致的成本和实际口感。对那些价格虚高、又讲不出什么核心价值的产品,多留个心眼没坏处。为真正的价值买单,而不是一时的虚荣。如果一款产品确实在食材、工艺或创意上有独到之处,价格也合理,那为它花钱心甘情愿。但如果只是为了在朋友圈炫耀一下,那种满足感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
“固体杨枝甘露”们的走红反映了市场的活力,也说明大家愿意为美好生活体验花钱。但网红美食要想走得远,终究得回到“价格与品质相匹配”的正路上来。而对消费者来说,享受美食的同时保持一份清醒,才能把钱花得明白,为自己的味蕾和真实需求负责。毕竟,美食的本质是让人开心,而不是被流量带着走,变成被收割的“韭菜”。下一次,再遇到40元一块的“固体杨枝甘露”,你会选择买单吗?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