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大干快上的时代结束了 规划审批收紧(轨道交通快吗) 99xcs.com

临近年终,各地轨道交通新开线路陆续明确,新一轮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也在申报中。宁波网友11月13日在宁波问政平台咨询地铁第四期规划申报进展,当地发改委回应称,根据国家最新政策要求,目前申报第四期建设规划的条件尚不成熟,待达到条件后再行上报。网友进一步追问缘由,宁波市发改委11月17日表示,轨道交通客流强度有待提升。

轨道交通大干快上的时代结束了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这一回复引起广泛关注。宁波地铁第四期规划申报受阻反映出轨道交通规划审批收紧的趋势。过去十多年来,中国经历了史上最大规模的轨道交通扩张,短时间内走过了欧美城市上百年的历程。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数据,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大陆地区(不含港澳台)共有58个城市开通轨交,运营线路361条,运营里程12160公里,其中地铁线路9306公里。而10年前的2015年年底,还只有26个城市开通轨交,总计116条线路、里程3618公里,其中地铁2658公里。

卡住宁波地铁第四期规划的客流强度不足问题,是诸多城市已投运线路共同面临的困境。所谓轨道交通客流强度,是指已运营线路的繁忙程度。数据显示,宁波当前地铁客运强度为每日每公里0.45万人次,低于国务院规定的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标准。

根据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申报地铁线路的城市需满足GDP30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3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300万人以上,且拟建线路初期客运强度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远期客流规模达单向高峰小时3万人次以上。交通运输部今年10月公布的数据显示,除运营里程排名前十的城市外,只有少数城市的客运强度超过0.7万人次。这意味着大多数城市已开通的轨道交通线路客流不及预期,线网规模扩张带来客流提升的效果在减弱,但建设成本仍然高企,运营压力加大。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民生工程,过去一些城市争相申报项目,主要目标是推动沿线土地升值,通过土地出让来支持城市发展,并与城市形象、营商环境甚至城市竞争挂钩。国家层面发文规范轨道交通投资,将地方财政收入、客流强度设为硬性指标,旨在约束各大城市的申报行为,避免超财力超规模的建设冲动。

轨道交通投资巨大、回报周期漫长、运营成本高企、客流强度不够等问题,使得绝大多数城市难以自负盈亏。已经投运的线路要么依赖地产或商业开发,要么靠财政补贴维持。随着房地产市场下行,城市轨道交通大干快上的时代结束。宁波地铁第四期规划遇阻提醒我们,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城市轨道交通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摒弃旧模式,迎接新挑战。当依托房地产开发的模式难以为继时,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和运营需要更加务实和精打细算。申报和建设轨道交通线路需确保财政可负担,并谨慎估量初期和远期客流量。已经投运的线路同样要提升运营水平,追求财务可持续性,最大限度地谋求收支平衡。这样,城市轨道交通才能回归其民生工程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