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拼多多购物,关闭这4个功能,否则可能会泄露我们的隐私信息(在拼多多购物,申请退款,商家不同意怎么办?) 99xcs.com

上个月朋友圈被一条消息刷屏:某用户因为没有关闭拼多多的几个默认功能,导致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利用,甚至遭遇了精准诈骗。我立刻打开自己的拼多多APP检查设置,发现确实有几项涉及隐私的功能不知不觉就被开启了。作为一个注重个人信息安全的人,我感到有必要提醒大家这个问题。

个人隐私安全已经成为数字时代最令人担忧的问题之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5年3月发布的《中国网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调查报告》显示,有78.3%的网民表示担心自己的个人信息在网络购物中被泄露,但仅有23.6%的用户会主动调整APP的隐私设置。

在电商平台使用过程中,很多用户习惯于一路"同意",很少关注那些默认开启的功能可能带来的隐私风险。据中国消费者协会2025年2月的调查数据显示,平均每位网购用户在一个电商APP中会无意中授权5-8项不必要的权限,这些权限可能导致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和使用。

拼多多作为国内主要电商平台之一,2025年第一季度月活跃用户已突破8亿,但其中约83%的用户从未调整过隐私设置。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拼多多中有哪些功能需要关闭以保护我们的个人隐私安全。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第一个需要关闭的功能:个性化广告推荐

个性化广告推荐功能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记录、搜索历史和购买习惯,向用户精准推送相关广告。虽然这看似提升了购物体验,但背后却是对用户行为的全方位监控。

根据中国信息安全评测中心2025年1月发布的《主流购物APP数据收集行为分析报告》,开启个性化广告推荐功能的用户,其行为数据被收集的维度平均达到26项,包括购物习惯、价格敏感度、购买周期等多维度信息。

我们的朋友李明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他在拼多多搜索过一次高价电子产品后,不仅在拼多多内部持续收到相关推送,更令人意外的是,他在其他完全不相关的APP中也开始看到同类产品的广告。"感觉自己的购物意图被赤裸裸地暴露了出去,非常不舒服。"李明说道。

如何关闭这个功能?具体步骤如下:

打开拼多多APP,点击右下角"个人中心"

点击右上角的"设置"图标

找到并点击"隐私设置"选项

在隐私设置页面中,找到"个性化广告推荐"并关闭开关

同时建议关闭"搜索历史记录"功能,进一步减少数据收集

关闭后,你可能会发现购物推荐不再那么"精准",但这恰恰意味着你的购物行为不再被密切跟踪,个人隐私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第二个需要关闭的功能:位置信息持续访问权限

很多用户在初次使用拼多多时会被要求授予位置信息权限,而且默认设置为"始终允许"。这意味着即使你没有打开APP,它也可能在后台持续获取你的位置信息。

中国网络安全审查技术与认证中心2025年4月的测评显示,在被测试的25款主流APP中,有18款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频繁收集位置数据,平均每小时收集6-8次,即使APP处于非活动状态。

位置信息的过度收集不仅会增加手机耗电和流量消耗,更重要的是可能会泄露用户的行动轨迹、生活规律等敏感信息。我们的同事张女士就发现,自己经常光顾的商店突然出现在拼多多的推荐列表中,这显然是基于她的实时位置信息做出的推荐。

如何调整位置权限设置:

进入手机的"设置"应用

找到"应用管理"或"应用权限"

找到"拼多多"应用

点击"权限"或"权限管理"

找到"位置信息"权限

将权限从"始终允许"改为"仅在使用APP时允许"或直接"禁止"

对于大多数购物场景,位置信息并非必须。如果你主要使用拼多多进行网购,完全可以禁止其访问位置信息。如果确实需要使用基于位置的服务(如附近商家),可以临时授权,用完后再禁止。

第三个需要关闭的功能:通讯录访问与社交关系链建立

拼多多等社交电商平台常常会申请获取用户通讯录权限,声称用于"查找好友"或"分享优惠"。然而,一旦授权,平台不仅可以读取你的全部联系人信息,还能构建出你的社交关系网络。

据2025年3月《个人信息保护合规观察报告》数据,授予通讯录权限的用户中,有92.6%的人不知道这意味着他们的亲友信息也被间接提供给了平台。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数据可能被用于社交营销和精准广告投放。

我的朋友王先生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从未告诉任何人我在拼多多注册了账号,但突然有一天,我的多位亲友告诉我收到了以我名义发出的拼多多邀请。"这正是因为平台获取了通讯录权限后,自动向联系人发送了营销信息。

如何禁止拼多多访问通讯录:

进入手机"设置"应用

找到"通讯录"或"联系人"权限

将权限设置为"禁止"

同时,在拼多多APP内部也需要关闭相关功能:

打开拼多多APP,进入"个人中心"

点击右上角"设置"图标

找到并点击"隐私设置"

关闭"通讯录好友匹配"和"社交关系链建立"相关选项

这样做可能会使你无法使用一些社交分享功能,但能有效保护你和你朋友的隐私安全。如确实需要分享商品,可以采用生成链接或截图的方式,而非直接使用APP内置的社交分享功能。

第四个需要关闭的功能:后台自启动与无限制数据访问

许多用户不知道的是,拼多多默认设置为允许后台自启动,并且在后台运行时依然可以访问网络和收集数据。这不仅增加了手机的耗电量和流量消耗,更存在持续收集用户信息的风险。

根据移动安全联盟2025年5月发布的《移动应用后台行为监测报告》,在测试的50款热门APP中,电商类APP的后台活跃度排名第二,平均每小时在后台发起网络请求11.3次,数据传输量为2.8MB。

我们的朋友刘先生就发现,即使一周没有打开拼多多APP,月底的流量统计中,拼多多仍然消耗了近100MB的后台流量。"我完全没使用,它在后台到底做了什么?"刘先生疑惑不解。

如何限制拼多多的后台活动:

找到"应用管理"或"电池管理"

关闭"允许后台活动"或"允许自启动"选项

在"电池优化"或"电池使用限制"中,将拼多多设置为受限模式

对于iPhone用户,可以通过以下步骤限制:

进入"设置"

点击"通用"→"后台应用刷新"

找到"拼多多",关闭其后台刷新权限

此外,还建议在拼多多APP的设置中调整数据使用权限:

找到"网络与缓存"或类似选项

关闭"允许移动网络下自动播放视频"等高流量功能

设置"仅在WiFi环境下更新"选项

这些设置可以有效减少拼多多在后台收集数据的行为,保护用户隐私并节省流量和电量。

除了以上四个核心功能外,我们还建议关注以下几个可能影响隐私安全的设置:

相册和摄像头权限:除非必要,建议设置为"使用时询问",避免APP在后台访问你的照片或摄像头。

麦克风权限:部分用户反馈在从未主动使用语音搜索的情况下,平台依然能精准推送他们曾在现实中讨论过的商品。建议将麦克风权限设置为"禁止"或"使用时询问"。

我们的朋友赵女士就有过类似体验:"有一次我和丈夫只是口头讨论想买新餐桌,第二天打开拼多多就看到了餐桌的推送,真的很诡异。"尽管平台官方否认会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录音,但谨慎起见,还是建议关闭麦克风权限。

支付密码与生物识别:使用支付功能时,建议每次都要求输入支付密码,而非仅依赖面部识别或指纹识别。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电商平台支付环节的安全事件中,有35.7%与生物识别被绕过有关。

内容个性化推荐:此功能会分析你的浏览习惯和停留时长,推送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看似便利,实际上也是对用户行为的深度分析。建议在隐私设置中关闭"内容个性化推送"选项。

保护个人隐私安全并非小题大做,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因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网络诈骗案件达到187.3万起,涉案金额超过256亿元。中国互联网协会2025年2月的调查报告指出,在遭遇的网络诈骗中,有41.2%的案例与电商平台信息泄露相关。

我们的朋友吴女士就曾遭遇精准诈骗:"诈骗电话里对方准确说出了我最近在拼多多购买的商品,甚至知道我的收货地址和习惯使用的支付方式,让我完全没有戒心。"所幸银行及时拦截,避免了财产损失。

需要强调的是,调整隐私设置并不会影响我们正常使用拼多多的购物功能。购买商品、参与活动、获取优惠等核心功能都不会受到影响。我们只是在享受便利服务的同时,为个人信息安全增加一道防护屏障。

更重要的是,通过主动调整隐私设置,我们不仅保护了自己,也向平台传递了一个信号:用户越来越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平台需要更加尊重用户隐私。数据显示,随着用户隐私意识的提高,2025年第一季度,主流电商平台的隐私政策更新频率比2023年增加了47%,权限申请透明度提高了32.5%。

我在调整完所有设置后,确实感受到了明显变化:推送不再那么"令人毛骨悚然"地精准,电量和流量消耗也减少了不少。虽然失去了一些"便利",但换来的是更多安全感和自主权。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遭遇信息泄露的用户,经过调查发现,问题就出在未关闭的默认隐私权限上。如果他能提前了解并关闭这些高风险功能,或许就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在这个数据就是资产的时代,保护个人隐私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必要的自我保护。希望通过本文的分享,能帮助更多人提高隐私安全意识,学会在便利和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毕竟,我们的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后果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得多。

你平时会注意调整APP的隐私设置吗?有没有遇到过因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困扰?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资料、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实际情况或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