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万买个“国际院士”?饶毅曝光的邮件,撕开学术圈灰色产业链 99xcs.com

前几天,北大终身讲席教授、前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的一篇公众号文章,把学术圈搅得炸开了锅。

这位以敢说真话著称的科学家,没绕任何弯子,直接晒出一整套邮件往来记录,矛头直指一桩见不得光的“生意”,有人明码标价95万,声称能帮他拿下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头衔。

这事儿一曝光,不光学术界一片哗然,连普通网友都看懵了:本该代表顶尖学术成就的院士荣誉,啥时候成了能花钱买的“商品”?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95万标价的“院士”:中介敢开口,生意早成链

饶毅收到的邮件来自一个自称“王超”的中介,对方显然做过功课,一上来就摸准了目标的分量。

邮件里没半点含糊,直接抛出核心服务:协助申报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并且拍着胸脯保证“比较有把握”。

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中介手里根本不是“单点服务”,而是一整套“学术包装”产业链。

除了欧洲科学院院士,还顺带推销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评选,甚至连国际交流合作、省市人才计划申报、地方政府合作、技术转让这些跟学术沾边的事儿,全都能“一站式搞定”。

这架势,活像个专门给学者“镀金”的流水线工厂。

等饶毅问起价格,对方的回复更透着股“行业老手”的从容:95万,还特意补充了一句“这有点便宜,市场其他都是200万左右”。

这话里藏着两层意思:一是这生意早有行价,二是自己有“直接渠道”,能拿到“内部价”。

所谓的“直接渠道”,说白了就是暗示能绕过正规评选流程,走捷径办事。

这已经不是零星的投机倒把了。

从报价的清晰程度、服务的完整度来看,学术荣誉商业化早就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条。

中介们吃透了部分学者的“头衔焦虑”,把本该纯粹的学术认可,变成了明码标价的交易品。

正规流程摆着,漏洞咋被钻了?

可能有人会问,欧洲科学院是啥来头?是不是那种随便花钱就能买头衔的“山寨机构”?还真不是。

这个1988年由欧洲多国科学部长倡导成立的组织,总部设在英国伦敦,发起人包括英国皇家学会这种欧洲顶尖学术机构,覆盖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20个学部。

里面还坐着8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国际学术界的声誉实打实摆在那。

按照欧洲科学院的官方规矩,院士选拔得走“三重关卡”:先由不同国家的现任院士推荐到对应学部,学部初审通过后送提名委员会通讯评审,最后还要过专门委员会的终审。

整个过程强调“学术声誉和同行认可”,理论上跟“花钱办事”八竿子打不着。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但规矩再严也架不住有人钻空子。

中介在邮件里特意提了一句“如果另有跟欧洲地区的合作的话成功率会很大”,这话戳中了关键,全球化背景下,学术评价难免掺杂非学术因素。

中介们正是利用了信息不对称和流程复杂性,一边声称能“对接愿意提名的现任院士”,一边帮候选人包装国际合作经历,硬生生把正规评选变成了可操作的“项目”。

更值得警惕的是,类似的乱象还不止一家。

此前就有媒体曝光,另一个叫“欧洲自然科学院”的机构,也被中介盯上,报价从18万到100万不等,号称“包过”。

虽然该机构自称有严格的公证、外交部发函等流程,但随着争议发酵,国内不少相关的“当选喜讯”都悄悄下架了,中国分院甚至直接注销了账号。

学术圈“劣币驱逐良币”

或许有人觉得,花自己的钱买个头衔,顶多算个人选择,伤不到别人?但这事儿的危害,早就超出了个人范畴,正在啃食整个学术生态的根基。

最直接的就是砸了学术评价的“招牌”。

那些靠数十年钻研、实打实拿下院士头衔的学者,看着花钱就能买到同款荣誉,心里能平衡吗?老百姓本来觉得“院士”就是科学权威。

现在知道头衔可能掺了钱,以后还能信吗?中国科协就曾发文直指,这种乱象让学术荣誉变了味,等于给投机者站台。

更坏的是助长了“浮躁风气”。

现在科研圈里,头衔往往和资源、晋升直接挂钩:有了院士头衔,就能拿到更多科研经费,评职称能优先,甚至能影响大学的学科排名。

当有人发现花95万就能走捷径,谁还愿意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久而久之,大家都去搞“包装”、找中介,真正的学术创新反而没人干了。

这还会加剧“马太效应”。

有钱的学者能买头衔,靠头衔拿更多资源;没钱但有才华的学者,反而因为没“帽子”被边缘化。

半岛都市报的评论就点透了这层危害:这是用“钞能力”打败“真能力”,最后只会让学术创新的土壤彻底贫瘠。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更严重的是可能触犯法律。

新京报的评论里提到,如果学者用财政拨付的科研经费买头衔,不仅违反《科学技术进步法》里“专款专用”的规定,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贪污、挪用公款罪。

之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就因为滥发证书、售卖头衔被撤销登记,这早就敲响了警钟。

监管跟不上,这道“防火墙”咋补?

饶毅的曝光,其实捅出了一个监管盲区:这些年国际学术组织越来越多,但管它们的规矩却没跟上。

现在各国对国际学术荣誉的认定,基本靠“口碑”,没有统一的评估机制。

一个机构到底正规不正规,评选流程透不透明,有没有收钱办事,根本没人专门去查。

就像欧洲科学院,虽然官方说流程严格,但到底有没有院士被中介“撬动”,外人根本说不清。

要堵上这个漏洞,得下“组合拳”。

首先国际学术机构得主动公开透明,把评选标准、推荐人信息、评审结果都亮出来,接受全社会监督。

其次国内得建“权威名单”,就像教育学者熊丙奇建议的,由国家出台海外院士认证机制,哪些机构正规、哪些是“山寨”,一目了然,从源头断了中介的生意。

监管部门也得发力。

一方面要查中介,对那些声称“能走渠道”的机构,深挖背后有没有利益输送,发现一起严惩一起;另一方面要改评价体系,打破“唯头衔论”,以后评成果看质量、看贡献,不是看头上的“帽子”有多亮。

荷兰科学研究组织就已经在推动改革,评价科研不看头衔看成果,这或许是个好方向。

饶毅的较真:给学术圈上了堂“诚信课”

其实中介找饶毅,也算找错了人。

作为一直呼吁学术诚信的科学家,饶毅不仅直接拒绝,还把整个过程公之于众,这种较真劲儿,给整个学术圈立了个榜样。

他的做法恰恰说明,学术诚信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有人敢站出来说“不”。

在这个容易被功利裹挟的时代,保住学术的纯粹,既需要制度兜底,更需要每个学者守住底线,就像饶毅那样,知道捷径在哪,却偏要走正道。

这起95万买院士的风波,与其说是个例,不如说是给学术圈提了个醒:学术荣誉的核心是“真才实学”,不是“真金白银”。

如果任由金钱侵蚀学术净土,最后伤害的不仅是科学家,更是整个国家的创新未来。

希望这封曝光的邮件,能真正叫醒那些沉迷“头衔焦虑”的人,也能推动监管补上漏洞。

毕竟,让该有的荣誉实至名归,让踏实做事的人得到认可,这才是学术圈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