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人生,是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千古篇章(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原文) 99xcs.com

■ 本报记者 何冬健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20世纪40年代赴美留学任教,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20世纪物理学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回国20多年来,杨振宁在清华大学任教,在培养和延揽人才、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这位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的科学巨匠,用一生深耕物理前沿,用初心守望家国科教,他的逝世引发学界及社会各界深切缅怀。

作为清华大学的一分子,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黄开胜告诉记者,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就像清华大学发布的悼念文章里写的那样,‘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杨先生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正如他钟爱的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杨振宁先生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千古篇章。”

“我住的酒店(房号)是415。2014年4月15日,正是我送杨振宁先生离开杭州的时间。”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蔡天新正在德国参加法兰克福书展。他告诉记者,在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故乡听到杨振宁去世的噩耗,让他想起了11年前与杨振宁的那次见面。

2014年4月14日,杨振宁应蔡天新之邀,做客浙江大学理学大讲堂。事实上,为了这场活动,两人线上通信已近三年。

彼时的杨振宁已经92岁。蔡天新回忆,那场演讲,他的思维之敏捷、记忆之清晰,令人叹服。戴上助听器,仅右耳反应稍缓。两个小时的演讲,他未曾喝过一口水。

这场活动间隙的访谈,被蔡天新记录在自己的随笔集《数学传奇》中。问及“古代中国最好的物理学家”,杨振宁略作思索,答:“沈括,他是杭州人,写过《梦溪笔谈》,里面谈到了光学方面的发现。”访谈中,杨振宁不仅阐释自己数学直觉的来源,还提及自身研究风格。他说,自己对数学的欣赏源于遗传与早期启蒙。他做研究“喜欢搞新的东西”,但非一味求新,如当时热门的弦理论,他认为其物理意义尚不及对数学的意义。

这些年,蔡天新与杨振宁虽然没有再见面,但偶有邮件联系。

杭州,是杨振宁多次踏足之地。1972年夏首次来访后,他几乎每次来杭,都会来浙江大学。2018年10月,应中国科学院院士贺贤土的邀请,杨振宁出席了浙江大学物理系建系90周年的庆祝活动,并作了演讲。

当时在场的浙江大学学生徐舒笑还记得一个细节:杨振宁在和教授级别的物理学者对话时,直指学术痛点,而在和他们这群学生对话时,言语间却只有鼓励和赞美。一位泰斗如此谦和地与青年学子交流对话,让他深受触动。后来,徐舒笑毅然转向理论物理研究道路。

“我的一生可以算作一个圆,从一个地方开始,走了很远的地方,现在又回来了。”杨振宁的人生轨迹,始终镌刻着家国印记。

他不仅是科学高峰的攀登者,更是提携后进、心系祖国科教事业的引路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曾忆及在普林斯顿的岁月:“许多同事告诉我,杨先生和李政道先生对中国人甚至亚裔的贡献巨大。他们让世界看到,中国人也能做最前沿的科学。”

杨振宁是西湖大学董事会名誉主席,他不止一次表示:“如果年轻30岁,我会加入西湖大学,就像当年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一样,去创建一个新的学科。”2018年10月20日,刚过完96岁生日不久的杨先生,身着精心搭配的深蓝条纹西装、浅蓝衬衫与红色领带,神采奕奕地站在西湖大学成立大会的舞台中央,和其他几位嘉宾一起亲手揭开了校匾。如今,西湖大学官网首页已转为黑白,表达着对这位名誉主席的无尽哀思。

10月18日下午,在西湖大学湖心讲堂活动开始前,追加悼念杨振宁环节,施一公带领全场肃立默哀一分钟。施一公说:“杨先生的离去,是世界物理学界的重大损失,更是我们的重大损失。”

量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2023年曾在西湖大学湖心讲堂回忆与杨振宁的首次“遇见”,是在1992年6月。

那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杨振宁庆祝70岁寿辰的学术报告会上,做完本科毕业论文、准备读研究生的潘建伟早早坐在第二排,而杨振宁恰好坐在他的前排。“报告是关于长程序的,我那时还听不太懂,”潘建伟说,“但杨先生的一句话,我至今难忘:对年轻人来说,听这样的报告不一定马上有收获,但也许在将来某个时刻,你会发现,以前听到的东西会影响你的一生。”

这句话,如同一盏长明灯,照亮了无数像潘建伟这样的后来者。2018年,在杨振宁鼓励下,潘建伟团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卫星载荷初样鉴定件捐给国家博物馆。杨振宁在捐赠仪式上致辞表示,我们这一辈人,总是盼望着中国天亮。现在看到中国科技走到前沿,终于看到中国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

一个时代的高峰已隐入历史。然而,这位科学巨匠与赤子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在探索真理与报效家国的道路上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