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家庭聚集在一起的时光已不再是围坐在电视前的场景。曾几何时,电视是每个家庭的核心,大家围坐在一起,遥控器在谁手中,谁便成了“掌勺的”,指挥着晚间的娱乐节目。从喜欢的电视剧到追逐固定的综艺,甚至广告时间也不舍得换台,那种期盼节目开播的兴奋感,曾是许多人童年的记忆。
然而,现在你家里的电视,可能已经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它可能依旧黑屏,静静地待在客厅角落里,像是被遗弃的古董。电视不再是家中娱乐的中心,而是成了一个过时的物件。
这并非是新老媒体之间的竞争问题,实际上是电视自身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慢慢地失去了吸引力。回顾去年的上海电视台大改革,问题并非突如其来,而是积压已久的“爆发”。最让人失望的是电视的开机过程,以前轻轻一按按钮,画面便会立即出现。现在开机的过程则充满了繁琐和拖延,广告往往在画面前先放好几十秒,且无法跳过,等得人心烦意乱,原本的观看兴趣也瞬间消失。
当广告结束后,电视屏幕上随即跳出一堆菜单,像“会员中心”、“应用商店”、“投屏连接”等各类选项,密密麻麻的图标让人眼花缭乱。如果想换个频道,还得先找到输入源,再翻找频道列表。更糟糕的是,时不时会弹出提示,让你开通会员才能观看完整内容。这些操作对年轻人来说或许能勉强应付,但对老一辈人来说,简直是难以逾越的障碍。有些年长观众本来只想看个新闻,但手里拿着遥控器按了半天,仍然找不到他们想要的频道,最后不得不气愤地放弃:“这破电视,连手机都不如!”
曾几何时,电视是老少皆宜的“亲民娱乐工具”,人人都能轻松上手。但如今,它却变得越来越复杂,连最忠实的观众都渐渐被拒之门外。电视的操作越来越麻烦,内容也变得单调无趣,谁还愿意去费劲使用它?
电视台曾经是媒体的霸主,黄金时段的节目几乎所有人都会锁定观看。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谁还会按时看电视呢?人们的时间被细碎化了,早晨的通勤时间用来刷手机,午休时看短视频,晚上躺在床上追网剧,随时随地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根本不需要等电视台安排的播出时间。更糟糕的是,电视台的节目内容越来越没有吸引力,重复的战争剧和格式化的综艺节目让观众早早就能猜到结局。相比之下,手机里的内容却更加丰富多样,想看什么只需搜索,喜欢的小众纪录片一搜一大堆,甚至连剧集都懒得追,精华剪辑看完就足够。
除了内容上的差距,手机平台的互动性更是让电视无法比拟。观众可以实时发弹幕、参与剧情讨论,甚至可以通过留言催促平台加更。而电视台依旧坚持着过时的“节目表”,早已与观众的生活节奏脱节,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
随着观众的流失,电视台的收入也开始缩水。过去,电视台依靠黄金时段的广告收入轻松盈利,各大品牌争先恐后地购买广告时段。但如今,广告商纷纷转向手机端,短视频平台凭借精准的用户定位,能够更有效地投放广告,电视台却只能广撒网,广告效果难以量化。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一些电视台开始播出大量低质的购物广告,甚至连主持人也不得不对着镜头推销“海参治百病”的商品。这种低俗的广告只会进一步削弱电视台的公信力,观众更不愿意再看下去。电视台收入减少,导致无法制作优质的节目,节目质量下滑,观众又进一步流失,形成了恶性循环。
更为复杂的是,电视台数量庞大,省台、市台、县台的频道一大堆,但广告资源却有限,大家都在争夺这块蛋糕,最终导致了“僧多粥少”的局面。除此之外,电视台的运作成本高企,设备、节目制作、人员开销庞大,这些固定支出如同沉重的负担,压得电视台喘不过气来。而很多地方电视台还依旧保持着“事业单位”的体制,想要进行改革和精简,都需要经历复杂的程序,远没有互联网公司那样灵活。互联网公司可以随时调整策略,而电视台在改革的路上,观众早已流失殆尽。
如今,电视已经变成了客厅中的“过气明星”,它的辉煌时代早已过去。并不是大家不爱看电视,而是电视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复杂的操作、无聊的内容、走错的赚钱路,导致它逐渐失去了观众的青睐。曾经是家中娱乐的中心,如今却成了被遗忘的物品。如果电视再不进行自我革新,恐怕它将真的只能作为家居装饰,被束之高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