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河工新闻网)
转自:河工新闻网
选手正在装调无人机
10月19日至21日,2025年河北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无人机装调检修工赛项赛场内,组装无人机时的细微摩擦声、无人机旋翼骤然启动的嗡鸣声、选手偶尔传来的紧张呼吸声,共同构成了竞赛的交响曲。这里虽没有百米冲刺的呐喊,但选手额角渗出的细密汗珠,昭示着这是一场与时间、技术和心理承受力的较量。
实操比赛中,三个科目的比拼激烈展开。科目一的无人机装调检修比赛区域最为安静,却潜流激荡。每位选手面前都整齐摆放着一箱拆散的无人机零件。选手需要在65分钟内将数十个零件装调成一台完整且具备飞行功能的无人机。随着裁判员的哨声响起,选手们双手快速动起来,连接内部线缆、配置无人机飞控、校准飞控内传感器……每一个动作都关乎最后能否试飞成功。不仅如此,选手们在装配无人机的同时,还要排查并记录故障现象和排除方式。
按照比赛规则,只有在65分钟内完成装调,且无人机通过5分钟指定场地试飞,才能进入科目三无人机吊运的比赛。试飞从无人机开机计时至关机结束,全程需确保机身稳定。不少选手在调试时紧盯参数,额角渗出细汗,生怕因细节失误错失晋级机会。时间一分一秒流逝,选手孙杰的无人机在裁判注视下稳稳升空,完成试飞。那一刻,他紧绷的肩膀才微微放松——这意味着他拿到了通往科目三的入场券。
成功晋级科目三的选手,随即投入无人机吊运比拼。这一科目模拟的是物流运输的真实场景。选手需操控装调好的无人机,吊运模拟树苗、包裹、液体状物品等三个不同形状模具,沿着既定路线穿过拱门、绕树飞行,最终将物品精准抛投到指定区域。最考验技巧的是吊运过程中无人机的稳定性。加载重物后的无人机与空载时操控手感差异明显,选手需精准控制,避免机身像钟摆一样摇晃,否则极易“炸机”。选手们操纵控制器时动作谨慎,每一次方向调整、高度变化都力求平稳,确保“货物”能精准落至目标点。
另一侧的科目二赛场,聚焦无人机飞行任务规划。这里考验的是选手在飞行中的精准控制与多任务协同。只见选手们拇指和食指在遥控器的十余个按键间灵活切换,双眼紧盯屏幕上传回的实时画面。按照比赛规则,无人机需要以3米每秒的速度匀速飞行,在六个障碍物间灵活穿行,还要对五个不同大小的二维码进行清晰拍摄。稳,是这个环节的关键词——无人机必须悬停得如同钉在空中,任何晃动都会导致照片模糊。选手孙杰全神贯注,他的无人机正平稳地调整姿态,镜头对准二维码的瞬间,快门声清脆响起。“需要感官一起配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他在赛后这样描述。而这精准的抓拍,正是孙杰日常工作中练就的真功夫。
整个实操过程中,裁判员仔细观察选手的操作规范、完成效率与任务质量,对无人机装调精度、飞行轨迹、拍照清晰度、吊运抛投准确性等进行严格评判。“本次赛事对选手最大的挑战有两点:一是在有效时间内完成足够多的技术动作并转化为有效成绩;二是在这种极限压力下,既能飞得准、飞得好,还能保持心理稳定。这是对选手整体素质的全面考察。”无人机装调检修工赛项裁判长汤明川表示,本次比赛的科目设置紧贴国家职业标准与低空经济中的核心场景,旨在通过以赛促练,筛选和培养出能够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青年技术能手。
三天比赛时间里,从一堆散乱的零件到低空飞行的精准作业平台,从手忙脚乱到行云流水,选手们始终在与时间赛跑、与技术对话。他们额头的汗水、专注的眼神和成功后的微笑,共同绘就了我省无人机装调检修技能人才成长的生动图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技能角逐场上,这些技术工人用他们的双手与智慧证明,在数字化赋能低空经济的新赛道上,他们已然准备好了迎接未来——他们正用自己的专业与专注,托举起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明天。
文/记者哈欣 李昊男 通讯员郭景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