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辉煌“十四五” 奋进石家庄丨真“芯”“石”意 “新”潮澎湃——石家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加速崛起
石家庄电子信息产业园。记者 王兆伟 摄
普兴电子技术人员正在生产自主研发的硅外延片产品。记者 张 震 摄
在“零点零几毫米”的创新中拼出领先技术,石家庄市京华电子实业有限公司推出的亚毫米级智慧显示技术,标志着LED显示屏技术实现又一次重大飞跃。
突破瓶颈,以自主创新开拓更大市场,河北圣昊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多款芯片测试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国外企业长期垄断,让光电芯片检测设备实现国产化。
驱车行驶在鹿泉经济开发区、石家庄高新区,一个个带有“电子”“通信”“光电”“集成电路”等字样的企业从眼前飞快掠过,一派科技、现代、生态相融合的繁华景象扑面而来。
真“芯”“石”意,打造电子信息高地,已然跃上千亿级规模的石家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正劲。
“十四五”以来,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再接再厉、勇攀科技高峰,不断攻克前沿技术,打造更多科技自立自强的大国重器”重要指示,依托深厚的产业基础,抓创新、上项目、延链条、优环境,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作为石家庄重点打造的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于2023年率先突破千亿元,2024年再攀高峰,一举突破1300亿元,2025年力争突破1500亿元。
以“新”谋局——
创新底色越来越足
一只恒温晶振,不过指甲盖大小,却被称为电子设备的“心脏”。
在河北远东通信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恒温晶体振荡器自动化生产线上的设备正高效运转,一个个产品整齐码放,包装后便可发往全国各地。
为让恒温晶振实现国产化替代,远东通信矢志向“新”,产品越来越小、集成度越来越高,企业的市场份额也在逐步扩大。
走进河北普兴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超级净化厂房,只见一台台外延片生产设备前,身穿洁净服的技术人员正全神贯注地观察产品各项参数运行情况。
“由这里自主生产的外延片,已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智能电网、航天航空等领域,产量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一批批国内外领先的创新成果,也让石家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底色越来越足。
看技术——
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在半导体领域先后创造了60多项国内第一,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在现代通信领域取得了千余项重大科研成果,森思泰克研发的毫米波雷达填补国内空白……
看市场——
普兴电子碳化硅外延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最大;中瓷电子陶瓷系列产品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远东通信产品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公安应急、时频晶振等领域,市场占有率在多个行业国内第一……
看荣誉——
中瓷电子入选全国“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中移系统集成入围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技术综合竞争力百强……
创新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
“十四五”以来,石家庄积极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生态圈快速形成。
市政府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建立全面合作关系,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落户石家庄,共同打造校地互利共赢的高质量发展典范。全市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10个、省级创新平台149家,产业创新能力全省领先。
向“新”而行,产业规模一年一个新台阶。
全市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由2026年的771.7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381.7亿元,年均增长12.1%,产业规模占全省40%以上;规上企业由226家增加到297家,产业实现快速扩张,发展前景广阔。
以“链”成群——
千亿级产业加速隆起
西山脚下,一条条电子信息产业链正在孕育、壮大。
在石家庄联盟科技园,京华电子这一“链主”带动,园区已入驻十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初步形成一条从研发到生产、从LED器件到组件再到整机的半导体照明产业链。
这些入驻企业多来自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涉及半导体控制芯片、集成电路,配套的电源、控制系统等领域,与京华电子均为产业链上下游关系。
在鹿泉通信技术创新中心,鼎瓷电子、均微电子、烽瓷电子等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陆续入驻,形成了从前端材料到末端集成应用的完整高性能陶瓷集成电路产业链。
得益于园区内高度集聚的产业链生态,这些企业与上游材料供应商仅“一步之遥”。未来,园区还将引进产品检测、陶瓷组装等上下游企业,真正实现“一栋楼里串起一条链”。
在鹿泉,“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正从理念变为现实。
作为石家庄新一代电子信息核心承载区,该区打造了20.16平方公里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已经形成半导体芯片、现代通信、空天信息等6条产业链,聚集起海康威视等千余家电子信息企业,成为全国知名的光电子、微电子和通信产业基地。如今,越来越多的大项目、好项目在这里落地生根,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增添新动能。
龙头企业加速跑,产业集群“链”未来。
“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以鹿泉区为核心承载区,高新区、市内四区、正定县等区域各具特色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产业链条逐步完善、集聚发展成效明显。”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
在高新区规划建设了电子科技园,确定了优先发展能源电子和光电信息产业、特色发展专用集成电路和软件与信息技术产业、突破发展空天信息和人形机器人产业的“2+2+2”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体系。
在正定县规划建设了数字经济产业园,重点打造“三区三核多组团”的产业空间布局,吸引了均和云谷、宜农科技总部等优质项目落户,并加速既有企业数字化改造升级,形成数字经济产业聚集。
在桥西区、裕华区、新华区和长安区,则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服务业。
放眼全市,一个以半导体、现代通信、汽车电子、新型显示、电力电子和电子信息服务业为主,涵盖研发、生产、配套服务的新一代电子信息全产业链条体系已经形成。
以“优”护航——
一流环境助力打造产业“芯”名片
园区推介、项目路演、技术交流……日前,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内,由石家庄市政府主办的首场“清华研发·石家庄转化”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对接会热闹开场,让更多“清华智慧”“创新种子”在石家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电子工程系等多个创新团队,与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东森电子等重点企业开展了深入的技术交流。”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军说,同时,多家金融投资机构积极参与,进一步促进了产学研投深入融合,成功构建了“科研—产业—金融”多方联动的创新生态。
“这样的产业对接活动,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全市上下全方位提升服务能级、全力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高地的决心,也坚定了我们抓创新、扩规模、上项目的信心。”多家与会企业这样表示。
产业越新,发展越快,越需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破题,也越离不开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
一项目一专班、一周一调度……一系列贴心的要素保障,让晶澳太阳能年产11GW切片及10GW电池项目仅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便完成了从签约到投产的全过程,助力企业以智能化生产打造“超级厂房”。
作为圣昊光电引进的高端人才,沈成彬到石家庄不久就成功申领人才绿卡A卡。根据15条人才新政,他还被认定为“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在科研经费等多方面得到了扶持,也享受到了住房、就医、出行等多方面的便利。
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石家庄出台《关于支持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率先突破的若干措施》和相关实施细则,从奖励资金、企业创新、项目建设等方面入手,集中优质资源,完善产业配套,支持产业发展。
“真金白银”促发展。
设立了200亿元主导产业发展基金、每年10亿元产业发展资金,用真金白银鼓励企业创新发展。以奖励、贴息、补助等方式重点支持产业发展,截至目前,累计为537家新一代电子信息企业兑现了奖补资金2.1亿元。
产学研深度融合。
石家庄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成立研发机构,共建创新平台,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帮助企业攻克关键技术难题。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站在全新起点,石家庄还将持续出实招、下实功、求实效,突出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推动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特别是做好精准招商、“卡脖子”技术攻坚、重大项目突破等工作,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再上新台阶。
记者手记:
在这里,感受产业发展脉动
营业收入从2026年的771.7亿元,增至2024年的1381.7亿元,“十四五”期间,石家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用12.1%的年均增速,交出了一张漂亮的答卷。
这张答卷,写在一个个企业的生产车间里。
我们坚持向科技创新要发展、要效益、要潜力,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突破,涌现出一大批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和产品,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市场不断拓展。
这张答卷,写在一条条不断延长的产业链里。
从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伴随着一个个重点项目的落地生根,新一代电子信息的产业链条逐步完善,在鹿泉区、在高新区、在正定县……一个个各具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加速壮大。
始于企业、长于产业、变于集群、成于生态。
有龙头带动,有全链条支撑,有产业生态滋养,向“新”而行的石家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来源:石家庄日报 记者 吴 温)